
高纯多晶硅“产能大户”大全能源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半年报。公司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1.61亿元,同比大增597.96%,主要系上半年下游需求旺盛,多晶硅料市场紧俏,销售单价大幅上涨所致。
整个光伏产业链去年至今年轮番涨价,但终端的承受能力始终有限。一旦终端需求再度受到抑制,加之上游硅片产能逐步释放,硅料价格又会重新找到平衡点。
“涨价”,构成2021年光伏产业的关键词。自“源头”硅料价格引发的波动,一路传导至硅片、电池片、组件厂商及终端电站,最终带动整条光伏产业链的起伏。
“博弈”,则是“涨声”之下的潜台词。从目前已披露的半年报情况来看,光伏上游企业多处于满产满销的状态,赚钱能力不俗;中下游则有明显的成本承压趋势,部分企业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
上下产业链,风光各不同。对此,业内人士分析称:“光伏一直是内部竞争相对激烈的行业,同时这种竞争也存在着阶段性分化,像当前周期的主题就是硅料紧平衡,导致短期内下游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但随着成本压力继续向下传导,以及上游产能的逐步释放,很快新的供需平衡又会重新建立起来。”
8月25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公布了新一周的多晶硅料价格:单晶复投料当周成交均价20.91万元/吨,环比增长1.6%;单晶致密料成交均价20.68万元/吨,环比增长1.62%。这也是本月内连续第三周,国内多晶硅料价格持续上涨。
分析硅料价格连涨原因,一方面,一线硅片企业开工率迅速恢复,同时硅片扩产产能也在持续释放,支撑硅料实际需求大幅增加;另一方面,硅料价格开始进入上涨趋势后,下游预期心态导致签单需求提早,供不应求情况加剧。
拉长周期来看,由于光伏上游硅料环节存在技术门槛高、投资金额大,投产周期长、产能弹性小、生产管控难度大等特点,“入局者”较少,因而硅料产能与下游产能形成阶段性供需错配,今年以来硅料价格可谓一路看涨。
受益于此,高纯多晶硅“产能大户”大全能源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半年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45.12亿元,同比增加111.99%;实现归母净利润21.61亿元,同比大增597.96%。公司表示,主要系上半年下游需求旺盛,多晶硅料市场紧俏,销售单价大幅上涨所致。
目前,大全能源设计产能为7万吨/年。另据硅业分会数据,今年上半年国内多晶硅产量约为22.7万吨,公司多晶硅产量为4.13万吨,占比18.19%。产销两旺的背景下,公司抛出中期发展目标:计划在未来3年保持年均50%左右的产能增速,拟在2024年底前实现高纯硅料总产能27万吨/年。
全产业链布局的通威股份,也尝到了高纯晶硅涨价带来的红利。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高纯晶硅产能利用率达126.5%,实现产量5.06万吨,平均生产成本3.65万元/吨,毛利率接近70%。
该板块的突出表现为通威上半年的整体业绩增色不少,公司报告期内净利润同比增速为193.5%,远超营收41.75%的对应增速。产品供不应求,扩产计划自然被提上日程。根据规划,至2022年底,通威将形成33万吨高纯晶硅产能。
硅料价格时有起伏,如何保障产销的长期稳定?通威股份表示,近年来公司与下游硅片企业开展长单销售合作,硅料长单锁量不锁价,价格随行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