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昊从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智能服务三个方向介绍了AI是如何赋能汽车行业发展的。在他看来,智能驾驶技术致力解放驾驶员的双手双脚,但智能驾驶技术的实现会使得汽车上感知单元和处理单元逐渐增多,为了提升乘客和汽车的互动体验,通过安装智能大屏等硬件构建智能驾仓来辅助驾驶员处理更多信息,提升操控体验,智能座舱还包含着智能化灯光、智能化音效,以及对驾驶习惯和体验进行个性化设置等等详细功能,实际上蕴含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提及汽车智能化仍难以解决里程焦虑的问题,陈昊表示,AI的应用并非为了解决电动车的痛点,而是致力于提升效率和驾驶体验,更高的效率其实也会变相的帮助汽车提升里程。“我们知道一些不好的驾驶习惯,比如说急油急刹其实都是对能源的浪费,智能驾驶的运用将大大改善这种浪费现象”他解释道。
陈昊指出当下智能汽车产业发展有三个明显的趋势。第一,消费者对智能汽车的关注提升到了全新的层次。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消费者对智能汽车的认可度明显提升,这种行业现象与智能手机推广初期非常相似。未来智能汽车渗透率还将逐步提升。
汽车架构发生了全面变革。汽车在向智能化发展的过程中采取了全新的电气架构,中央处理芯片在汽车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或将影响到整个产业未来的发展。此外,全新的架构也为互联网龙头企业等造车新势力提供了全新的机遇。
智能驾驶汽车还有望采用预埋高级别的硬件,为后期OTA升级迭代留下空间。未来智能汽车将可以通过OTA不断升级软硬件,实现从Level2向Level4的迭代。
“未来智能汽车赛道TOP5或TOP10公司中或将会有更多中国公司”陈昊预判说,他进一步解释说,尽管短期内还很难对具体公司进行判断,但中国公司整体具备很强潜力,未来可期。
第三,资本市场友好度大幅提升,相关公司融资变得更为顺畅。
彭虎补充道:“我们对整个赛道保持相对乐观的态度,类似中国手机行业,中国AI产业的崛起可以说是又一个成功案例。尽管行业发展过程中或有反复,但我们认为中国AI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他解释说,这不仅仅是因为国内相关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不断,国家政策层面支持到位,国内上下游产业链完备,从芯片到算法再到系统和应用场景等各环节均已形成了非常好的协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