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酱酒热的不断升温,热度正在从渠道端进入到上游产业,各路资本纷纷入局酱酒产业,国内酱酒产业也进入新一轮的产能扩张期。
在业内看来,未来5年,国内酱酒产能将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大幅增长甚至翻倍,过快增长的产能或存在阶段性供给过剩的风险,2025年可能是第一道坎儿。
不断升温的酱香热正在引发新一轮酱酒产能军备竞赛。
5月29日,贵州习水县投资促进局官网显示,步长(香港)集团与习水政府签订了《4万吨酱酒技改扩能项目投资意向协议书》,计划斥资150亿元,打造4万吨优质酱香白酒生产基地。
近日,环球佳酿集团刚刚宣布与融创中国联合投资100亿元,四年规划打造3万吨的酱酒基地,规划年产万吨的一期工程计划在一年内完工。此外,丹泉酒业也公布了产能扩建计划,在现有1.5万吨产能的基础上,在“十四五”期间将产能扩充一倍到3万吨。
2021年,像这样的扩建或技改项目频频亮相,似乎已经成为行业的一种常态。随着业内外资本纷纷加码酱酒赛道,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宣布扩产的酱酒企业就有十余家之多。
其中一类是酱酒企业通过技改或扩建放大产能,比如在《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就公布包括茅台201厂、习酒、国台、鸭溪酒业等多个酱香型白酒技改项目,技改扩产的规模都大多在万吨以上。
根据此前公布的官方规划,酱酒主要产区仁怀市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新增规模企业30家以上,培育白酒上市公司5家;到2025年,酱香酒产量力争达到50万千升,销售收入超过2000亿元,而仁怀市酒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仁怀市地方酒企实现产量25.6万千升,意味着到2025年仁怀地区酱酒产量将翻倍。
不只是业内扩产,浓香型白酒企业、黄酒企业甚至业外资本也都在争相涌入酱酒行业。
在酱酒专家权图看来,本轮酱酒的扩产正在受到资本的推动,过去茅台产区1万吨酱酒的基建+生产储存需要的成本达30亿元,非茅台产区的也需要25亿元左右,对于酱酒企业而言是笔难以承受的庞大支出,而资本的进入则加快和推动了这一进程。
据他预测,2020年中国酱酒所有工艺的酱酒加起来在60万千升左右,而随着军备竞赛的开始,五年后国内酱酒的产能预计能达到80万千升,十年之内大概率会达到100万千升。而市场上也有激进的说法认为,十年内国内酱酒产能或将突破150万千升。
业内看来,本轮资本密集布局酱酒,更多是看重酱酒的高利润和行业增长空间。
中国酒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酱酒实现产能约60万千升,约占中国白酒行业产能740万千升的8%,实现销售收入约1550亿元,约占白酒收入的26%;实现利润约630亿元,约占中国白酒行业总利润1585亿元的39.7%。
另一方面,从产业竞争格局上看,酱香型白酒“一超多强”的产业竞争格局体系已基本形成,第一梯队的贵州茅台江湖地位稳固,贵州习酒、郎酒紧随其后,而国台、金沙等第二梯队品牌目前体量尚小,市场格局仍有重塑的可能性。
“中国酱香酒已经进入2.0竞争时代。”白酒专家肖竹青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大资本的进入改变了酱香酒的竞争环境,过去靠做贴牌酒的1.0时代已经终结,现在进入资本品牌的巨头竞争时代。
酱酒产能不断扩张的同时,也引发了市场对其未来可能存在阶段性过剩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