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速逐渐回归常态 金融数据亮点纷呈
中国人民银行1月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8.68万亿元,同比增长10.1%。12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26万亿元,同比多增1170亿元。2020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84.83万亿元,同比增长13.3%。专家表示,2020年12月的金融数据显示,货币政策正在向常态化回归过程中,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及M2增速等指标向名义GDP增速靠拢的趋势正在形成。
实施监管评级划分四类机构 银保监会加强保险资管公司分类监管
银保监会1月12日发布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监管评级暂行办法》显示,保险资管公司监管评级以“赋分制”打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管评级结果分为A、B、C、D四类。监管机构还设置了调整项指标。例如,对于出现特别重大风险事件的机构实行“一票否决”,直接定为D类。
货币政策“不急转弯” 去年社融存量同比增长13.3%
从疫情初期的宏观对冲,到优化结构精准滴灌,再到经济恢复后的逐步正常化,2020年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以13.3%的增速平稳收官。央行12日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初步统计,去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84.83万亿元,同比增长13.3%。
保险资管行业步入分类监管时代 A类机构将获扶持C、D类机构被关注
有多大能力干多少事,“差异化监管,高质量发展”的思路,近年来贯穿于整个保险行业发展,并且正在往细分领域延展。昨日,银保监会对外发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监管评级暂行办法》,宣告保险资管行业正式进入分类监管时代。
机构阵营分歧加剧 热门股频现多空激战
自去年四季度以来,A股机构抱团态势急剧强化,带动一批大市值蓝筹股屡创新高。随着相关股票估值进入高位区间,市场中关于“抱团会否瓦解”“何时瓦解”的争论越来越激烈。特别是最近几个交易日,机构阵营内部出现了针锋相对的两种声音:一部分人认为,“未来只能以股价大幅下跌来消化估值”;另一部分人则高呼,“大战正酣,岂言退兵”。
银保监会印发保险资管公司监管评级暂行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机构监管和分类监管,促进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合规稳健经营和高质量发展,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近日银保监会发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监管评级暂行办法》。
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成功破冰开了一个好头
业界呼吁多年的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终于落地。近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展单户对公不良贷款出售和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试点。此前出于催收等问题的考虑,银行批量转让个人不良贷款是“禁区”。
外资持有国内债券超3万亿元 已连续3年净买入国内股债
外资已连续3年净买入国内股债。据中央结算公司和上海清算所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12月底,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持有债券3.04万亿元(剔除同业存单,下同),较2019年年底增长1.07万亿元。另外,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底,外资持有A股流通市值近3万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约4.8%。
2020年新增人民币贷款近20万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1月12日数据显示,2020年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26万亿元,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72万亿元,2020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8.68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9.63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