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之后,餐饮机器人迎来发展拐点。记者了解到,国内餐饮机器人销量增长迅猛已经过万,进驻餐厅上万家,其中擎朗智能、普渡科技各自计划的年度机器人产量达到1.5万~4万台。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餐饮行业人力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人力成本占营业收入比例均值为21.35%,并且以3.69%的涨幅持续增长,是餐饮企业中成本增速最快的板块;同时,招人难,留人也难,调查发现,一些门店的离职率高达200%。
疫情下“用工荒”更是放大了餐饮行业用工结构问题,在这一大背景下成本可控且兼具“无人化、非接触”标签的餐饮机器人开始引发行业关注。
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在产业链前端制造生产环节,既有老牌机器人公司新松机器人(300024.SZ)、穿山甲机器人(871049.OC)、繁兴科技(834354.OC)等,也涌入了新创公司包括擎朗智能、普渡科技、优地科技、普华灵动等。在终端应用方面,京东、阿里等电商零售巨头,以及美团、饿了么本地生活服务平台都在入局。
从产业链结构来看,餐饮机器人上游涉及芯片、舵机、激光雷达等底层技术,中游涉及图像、语音识别等AI模块,以及设计、加工、组装、操作系统研发等,是目前学术研究和初创公司抢占的热点。下游则包含餐厅、食堂、酒店等不同的应用场景。其中核心零部件、AI模块、操作系统是餐饮机器人产业链的重要价值所在,其中不乏A股上市公司身影。
国家统计局显示,2019年我国餐饮业收入达到46721亿元,比上年增长9.4%,预计2020年我国餐饮市场规模将突破5万亿元。庞大的市场规模和用工需求,催化餐饮机器人产品线日渐丰富。
从产品形态来看,目前餐饮机器人主要有五类:送餐机器人、炒菜机器人、回盘机器人、消毒机器人、外卖机器人,其中送餐机器人应用相对比较成熟,但整体渗透率也处于低位。
青桐资本投资,送餐机器人主要集中在海底捞、西贝、望湘园等头部大型连锁餐饮公司,且多局限在一线城市。从餐饮品类覆盖看,送餐机器人在火锅店使用较多,因为火锅菜品较多,机器人能放置较多的菜品,大大节省服务员往返于后厨的时间,极大提升人工效率。
目前市场上也出现炒菜机器人,但机器人炒菜品类偏单一、制作简单,考虑到中式餐饮口味、用料复杂性,对机器人性能和算法要求比较高,因此渗透率还比较低,大多集中于食堂等场景。
国内A股切入餐饮机器人产业链的上市公司主要包括新松机器人,作为国内较早开始机器人本体研究与应用的企业,新松机器人于2015年就推出了智能送餐机器人,目前其产品线已经包含回收餐盘机器人、促销导购机器人、展示机器人等多款产品。
巨星科技(002444.SZ)则通过投资初创公司国自机器人切入到该产业链,其产品主要应用于酒店场景,目前国自机器人已于9月23日同华泰联合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并于近日在浙江证监局备案,拟科创板挂牌上市。此外新三板上,穿山甲机器人是一家老牌服务机器人制造商,其中餐饮机器人是公司的核心产品线,包括迎宾服务机器人、送餐机器人、炒菜机器人等,而另一家公司繁兴科技则主打烹饪机器人,不过从财报来看,两家公司均处于亏损状态,且从新三板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