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疫情爆发是危机,但对资本市场萎靡多年的医药股,是难得的机会。今年以来,医药股横扫前些年的“黑天鹅”阴霾。曾经寥寥几家的千亿市值俱乐部,迎来大规模扩军。A股和港股市场,7月中旬总计新增8家医药公司市值突破千亿。若计入盘中一度触碰千亿关口的,数量可达10家。
生物制药领域,尤其是疫苗研发企业,因护城河与新冠治疗题材,成了最大赢家。伴随医改逐渐深入,那些在创新药研发上,具备“热门领域+网红团队+明星资本”的公司,也成了资本追捧的热点。
截至7月17日,A股共有10家市值千亿的医药股,5家公司新晋入场。恒瑞医药冲破5000亿大关后,坐稳头把交椅,总市值高达5113.05亿元。紧随其后的迈瑞医疗,总市值4020.29亿元,两家企业遥遥领先同行。
过了千亿,第二个关口就是2000亿。药明康德第三个撞线,截至7月17日,总市值2322.76亿元。之后的智飞生物、长春高新也突破1900亿,离关口近在咫尺。
医药行业的细分领域繁杂,上榜千亿市值的企业,可细分为生物制药、医疗设备服务、中药等三大题材。其中生物制药,可再拆分为各专业领域;但从大范畴看,除了医药设备的迈瑞医疗、医疗服务的爱尔眼科、中药的云南白药、片仔癀,生物制药依然是数量最庞大、资本最热捧的题材。
最明显的例子,去年底A股市值千亿医药股为5家,但伴随今年疫情爆发带动的板块飙升,4家生物制药跑步入局。康泰生物,去年底市值仅566.44亿元,但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在上半年达到1090.52亿元。
更夸张的是,今年6月底上市的甘李药业,连续十多个交易日涨停,截至7月17日,总市值达1033.07亿元,但之后股价下跌,公司三位高管在本周集体请辞。另一家君实生物,开盘首日就突破千亿市值,之后几日虽回落,但很明显,2000亿才是资本期待的关口。
港股市场上,2018年港交所开启医药股IPO快速通道,首次允许未通过财务资格测试的生物科技企业赴港上市。从此,生物制药公司涌向香江。
港股的医药股盛宴,比A股来得更早。去年底,港股6家市值千亿公司,全部来自生物制药领域,内地企业涵盖药明康德、翰森制药、药明生物、中国生物制药、石药集团。
今年以来,港股千亿医药股新晋3家,包括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等两家流量明星。一场席卷A股、港股的医药狂欢,还在不断上演。
生物制药,成了这场医药股狂欢的主角。资本的投资逻辑,也隐秘可循。
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与医疗改革同呼吸、共脉搏。带量采购前,仿制药是各大药厂竞争最激烈的赛道;带量采购后,国家有意扶持国产创新药,前期靠仿制药逐渐壮大的药厂,趁此机会投入巨资转型,吃到最大的红利,也成为资本市场竞相追逐的宠儿。
恒瑞医药,就是其中最大赢家。
公司创新药业务,基本形成了每年都有新药获批上市的节奏。特别是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等几大领域,在国内同行中拥有领先优势。根据2019年报,公司去年获取创新药制剂生产批件2个,临床批件29个,并形象地将研发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me-too、me-better、源头创新。
A股这套投资逻辑,在港股被发扬光大。以翰森制药、中国生物制药、石药集团为首的千亿市值股,机构的投资无一不是按此逻辑,继续深化为“热门领域+网红团队+明星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