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全德说:“随着北斗三号系统核心星座部署完成,作为系统的独特与优势功能,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服务也将迎来功能性的全面升级,区域服务容量提高到1000万次/小时。可以预见,高用户容量、大传输量、小型化、低功耗的北斗三号短报文服务,必将拓展形成更大的北斗通信服务新应用市场。随着用户群体的扩大,北斗短报文的资费也有望显著降低,进一步提高对大众用户的吸引力。”
北斗标准在各行业的国际化也正在顺利推进。国泰君安通信分析师介绍,北斗标准的国际化正逐步渗透到民航、海事、移动通信、船载设备、电力等细分领域,并细化落实。2019年,北斗国家标准和专项标准陆续发布,并已经走向国际。例如,北斗全球信号技术指标基本完成验证,预计于2020年可进入国际民航组织标准;支持北斗三号新信号的首个5G移动通信国际标准成功立项;北斗中轨搜救载荷相关标准文件制定和入网测试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首个北斗船载终端检测标准通过了国际电工委员会审议。
该分析师还表示,目前,北斗产业已进入Gartner曲线中规模增速回升的复苏期,在全球应用推广后,北斗产业预计将会进入生产力成熟的长效发展期,具有长期投资价值。
根据《白皮书》,北斗三号卫星部组件已实现了100%国产化,卫星核心的元器件也全部实现国产化。我国实现了卫星导航基础产品(天线、芯片、板卡、接收机)完整的产业链,多家产业链公司已取得不俗成绩。
据了解,司南导航、北斗星通等公司占据高精度芯片市场的较大市场份额;接收机制造的厂商如中海达、华测导航都已在产品中推广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板卡;天线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被北斗星通子公司华信天线垄断;海格通信北斗三号全球信号多模多频射频芯片在用户实物比测中成绩第一,实现北斗三号全球信号多模多频基带芯片率先一次性流片成功。
不过,招商证券分析师关注到,北斗产业链产值呈现向下游领域倾斜趋势。随着北斗系统基础设施建设趋于完成,上游占产业链的产值占比逐年下滑,根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统计数据,上游基础器件、基础软件和基础数据在产业链产值占比,由2015年的14%逐年下滑至2018年10.90%,下游运营服务的产业链产值占比则同期上升超过16个百分点,达到41.60%,具有更大发展弹性。下游批量应用场景的落地将形成规模效应,带动上游芯片和模组等器件通过规模批量实现成本控制,整个北斗生态系统有望形成良性循环,进入产业高景气周期。
国泰君安研报表示,北斗导航本质上是构建精准时空网络的底层平台技术,是未来万物联网的重要传感器之一,预计未来北斗卫星将与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技术方向互联融合、相辅相成,彻底变革国内通信网络设施形态,并且为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基础设施和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提供精准时空信息。
国泰君安认为,未来随着5G全面建成并与北斗深入融合,与位置服务、5G、物联网、人工智能新技术糅合等新进展或不断涌现,大众领域的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或将成未来北斗在民用方向大规模爆发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