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交所方面,2020年第一季度有37只新股发行,数量同比持平。但融资规模收窄,37只新股募资141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204亿港元下跌大约31%。
同时,港股IPO较2019年第四季度显著减少,2月没有中国内地公司在港交所IPO。部分有意申请赴港上市的企业推迟上市计划,而部分企业采用“云上市”进行路演并适当调整上市前的活动。
一位大型券商的投行人士指出,“目前来看,港交所无论申请上市抑或退回上市申请的公司较去年同期都有减少,主要是疫情自今年农历新年前已经开始爆发,此后疫情控制措施亦令部分筹备上市的公司活动遇阻,拖慢了整体提交上市申请的时间表。”
需要指出的是,内地企业主导香港新股市场的趋势仍不变。期内,65%的新股来自内地,上年同期为54%。且内地企业新股为香港新股市场的募资总额贡献近九成。
疫情的发展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仍然存在未知数,这或令今年后三季度筹备上市公司的上市时间表存在更多不确定性。对此,业内人士指出,疫情结束时,量化宽松、经济刺激政策或让新股活动快速变得更活跃。
“疫情能否于第二季度末有效受控将对香港新股市场表现起关键作用。若疫情持续并跨越今年上半年,会影响市场全年最终表现。若控制及时,一旦全球的商业与生产活动恢复,更多新股将纷至沓来。因为一直以来,香港市场都是以充裕资本及国际投资者基础而闻名。”谢明辉分析,“实际上,香港资本市场再次展现可以同时承受挑战与推动集资活动的能力,虽然新股融资额较去年同期萎缩,但是2020年第一季度的新股上市数量仍居全球第一。”
“另一方面,多国就对抗疫情所推出的量化宽松、经济刺激与救助措施将显著刺激全球资本市场,因此疫情结束时,新股活动将可快速变得更活跃。就长远来说,多项重大的改革包括修订后的证券法、创业板推出注册制、H股全流通,以及以法团身份的不同投票权受益人的市场咨询势将提升两地资本市场对潜在上市发行人的吸引力。”他补充表示。
科创板作为国内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的“试验田”,也为具备科创属性的企业建立了有效融资渠道。2020年是科创板开市后的首个完整年度,IPO备受业内关注。
截至3月31日,上交所已受理223家公司的科创板上市申请,有69家处在活跃状态。此外,目前已通过发审会的54家企业(包括4家科创板)正轮后上市,预计在第二季度大部分能完成上市。
“增设科创板的效益在此段非常时期变得更为明显。它在一季度为市场贡献近半的新股数量及约五分之二的融资总额,这意味着它已建立成为中小型创新、高新企业的有效融资平台。因此我们亦欢迎鼓励硬科技企业于科创板上市的指引,以至最近对科创板发行上市规则作出的调整,两者均会为高新行业带来更大力的支持。”胡科表示。
展望2020年余下时间, 前述人士预计,A股的中小规模的制造和科技企业会在发行数量上处于领先;香港市场,医疗医药与生物科技、TMT 新股或将继续为新股市场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