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是中体产业近年来财务表现相对较好的一年,实现营业收入14.5亿元,同比增长3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391万元,同比增长44%,但公司收入规模仅与七年前的2011年相当。
中体产业是国内最早以发展体育产业为本体的上市公司,作为一家拥有显赫背景的体育企业,中体产业在多年的发展中,获得了来自其大股东国家体育总局基金管理中心(以下称“基金中心”)诸多业务方面的支持。
基金中心曾表示,自2006年以来,中心积极协调履行资产注入承诺,为此曾邀请中体产业高管共赴外地考察从事健身路径生产的国有企业,探讨将其注入中体产业事项;同时还对另一家以体育旅游为主业的国有企业注入中体产业进行论证。
虽然这条路最终并未走通,但中体产业还是获得了来自基金中心实质性的帮助。自2006年以来,基金中心将奥运会门票代理权、赛事承办权、奥林匹克标志使用权授权给了中体产业。
基金中心这些举措,对中体产业如今的业务结构产生巨大影响。
目前,中体产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中,赛事运营及组织、奥运会等门票代理销售、“奥林匹克花园”房产开发等主要业务板块均离不开基金中心的支持。
不过,即便有了基金中心提供的诸多帮助,中体产业体育业务收入也并未明显增长,近年来中体产业体育业务占总收入的比重还出现了下滑。
徘徊不前的“龙头”
2018年,中体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4.5亿元,同比增长3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391万元,同比增长44%。虽然这已经是中体产业近年来财务表现相对较好的一年,但其收入规模仅与七年前的2011年相当。
在中体产业2018年收入中,来自体育板块的收入为5.61亿元,仅占总收入的38.7%,这是自2015年以来,中体产业体育板块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连续第三年下降。2015年~2017年,中体产业体育业务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4%、42.5%、40%。
2019年上半年,中体产业营业收入为4.43亿元,同比减少2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73万元,同比减少12%;在其收入中,体育业务占总收入的比重继续下滑至34.5%。
从细分业务来看,与2015年相比,中体产业体育健身、赛事管理及运营、体育彩票相关业务收入均出现下滑,仅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以及经纪业务收入相对有所增长。
实际上,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国家体育总局以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17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从1.35万亿元增长到2.2万亿元,到2018年总规模已接近翻番,而中体产业似乎并未在行业增长中受益。
以健身业务为例,早在2001年,中体产业就组建了中体倍力健身俱乐部,进入健身业务领域,此后健身板块逐渐发展成为公司业务的一大亮点。在此前发布的定期报告中,中体产业曾表示,公司在健身服务行业地位突出,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和行业影响力。
不过,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商业模式和经营管理理念陈旧等因素影响,中体产业健身业务经营艰难。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中体产业直接投资的直营健身俱乐部共7家。2016年至2018年,中体产业直营健身俱乐部营业收入分别为3633万元、3682万元、4495万元;净利润分别为-845万元、-2142万元、-1084万元,持续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