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段时间以来,A股市场在震荡中积蓄力量,市场价值发现能力明显提升。少数核心资产大放异彩,大量边缘资产与核心资产距离越拉越大,个别垃圾资产加速出清。有机构编制的由100只核心资产构成的组合今年上半年累计涨幅达到42%,相对上证综指的超额收益超2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一批问题股、垃圾股价格中枢不断下移,一些个股出现连续二三十个跌停,进入“仙股”行列。
何为股市核心资产?目前来看,尚无统一定义,不同时期、不同投资者心目中的核心资产也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那些在行业中处于龙头地位,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突出,市值规模较大,股本回报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的公司,从金融投资角度来讲就是核心资产。
按上述标准,A股市场很早就出现了一批具有很高知名度、经受住了时间考验的核心资产,如房地产行业的万科、白酒行业的贵州茅台、乳品行业的伊利股份、家电行业的格力电器、医药行业的恒瑞医药、化工行业的万华化学,等等。以10年或20年为期,这些行业龙头公司业绩持续增长了很多倍,二级市场上的长期投资者因此获得了十倍、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回报。
也有一些核心资产如昙花一现,未能经受住时间考验。比如,在2003~2007年的宏观经济向上周期中,能源、国际航运、冶金、有色金属等周期性行业中的龙头公司也曾经阶段性地扮演了A股核心资产的角色,但周期性特征使得这些公司增长缺乏持续性,加上当年炒作过于疯狂,最后这些股票大多落得个“尘归尘,土归土”的结局。
最近一段时间,核心资产概念再度引发热议,则有着特定的经济背景和市场背景,其内涵也有一些特定的指向。
第一,中国经济告别高速增长,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各行业整合不断深入,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很多龙头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盈利的稳定性并未受到大环境的拖累,反而进一步扩大了领先优势,呈现出优者更优、强者恒强的特点。
研究发现,2010年以来,中国白酒、乳制品、医药流通、空调、冰箱、洗衣机、水泥、地产、煤炭等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例如,冰箱排名前五企业的行业集中度从2011年的68.9%升至2017年的79.7%,空调排名前三企业的行业集中度从57.6%提升至72%,白酒行业虽然近年整体市场萎缩,但高档白酒企业的利润却有大幅增长。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向行业龙头公司集中,进而推高核心资产的吸引力。
第二,核心资产中,消费类和大金融行业公司占比较高,这既反映了中国经济不断转向消费拉动、消费升级持续进行,也与消费类、金融公司自身所固有的一些财务特点有关。
统计显示,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2010年为37.3%,2018年则达76%。同时,消费升级为食品饮料、家用电器、金融服务等行业龙头公司提供了巨大的机会。现金流与利润匹配好、对新资本消耗少、品牌的累积效应明显等行业特征,让龙头消费公司的价值一再重估。消费类公司中易出长牛股,易出核心资产,这是成熟市场的经验之谈,也逐渐在A股市场得到印证。至于大金融行业的投资价值,说到底,除了得益于对金融服务的消费需求升级,也得益于一定程度上的垄断属性。
第三,A股市场投资者结构逐步国际化、机构化,“散户化”程度下降,定价能力逐步提高,股价结构趋于分化。
目前,各类外资持股在A股自由流通市值中的占比接近两位数,同时,个人持股在自由流通市值中的比重则从72%下降到53%。这一结构变化,是核心资产和边缘资产估值告别“一锅烩”,市场波动趋近成熟股市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