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保目录动态调整备受业界关注。国家医疗保障局(简称“国家医保局”)3月13日晚发布的《2019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称,2019年6月将印发新版药品目录,公布拟谈判药品名单;8月,国家医保局发文将价格谈判成功的药品纳入药品目录。
多位受访人士对记者表示,医保目录的调整以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率为核心,在基金可负担的基础上,突出临床价值。因此,具备研发能力强、药品临床效果好的公司将受益,而临床疗效不明确的辅助用药可能面临危机。
优化药品结构
与上次意见稿(2016年)相比,此次更加强调“实现药品结构更加优化”、“医保资金使用效益更高”,并将中药饮片纳入调整范围。“无论是医保目录调整还是带量采购等政策,本质上都是通过在医疗费用的最大支付方‘医保’的发力,引导药品价格回归合理区间。”一位药企人士称,医保正由原来被动的“付费方”向主动的“战略购买方”转变,以充分发挥“医保”在“三医联动”中的导向作用。
根据上述《意见稿》,此次药品目录调整涉及西药、中成药、中药饮片三个方面,具体包括药品调入和药品调出两项内容。以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的药品信息为基础,不接受企业申报或推荐,不收取评审费和其他各种费用。
同时,调入的西药和中成药应当是2018年12月31日(含)以前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上市的药品。优先考虑国家基本药物、癌症及罕见病等重大疾病治疗用药、慢性病用药、儿童用药、急救抢救用药等。根据药品治疗领域、药理作用、功能主治等进行分类,组织专家按类别评审。
调入分为常规准入和谈判准入两种方式,在满足有效性、安全性等前提下,价格(费用)与药品目录内现有品种相当或较低的,可以通过常规方式纳入目录,价格较高或对医保基金影响较大的专利独家药品应当通过谈判方式准入。
此次药品目录调整工作将设四组专家参与谈判,包括约300人咨询专家、约2000人遴选专家、约30人测算专家以及由国家医保经办机构、地方医保部门代表以及相关专家组成的谈判专家组。
国金证券指出,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自2000年发布以来,于2004年、2009年、2017年不定期更新,且间隔时间较久,不利于新药、好药及时纳入报销范围,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新批品种的发展。医保目录原则上应两年更新一次,2019年开始开启动态调整。
某药企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医保是医疗费用最大的支付方,纳入医保的品种一方面可以减轻患者负担,另一方面在招标、医院准入及市场推广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创新药或受益
一位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意义深远。一方面,医保调整向发达国家和地区靠齐,提高药品可及性。数年一调的医保将成为过去式,医保未来的调整将更为常规化,有望形成两年一调整、一年一谈判的医保形式,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医保目录调整靠齐,使得药品的可及性更高、覆盖面更广;另一方面,激发药企对专利药的研发热情。过去医保调整周期长,新药上市后放量迟缓。而医保目录的动态调整可及时纳入新特药,促进产品在专利期内放量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