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持香港打造大湾区绿色金融中心,建设国际认可的绿色债券认证机构。支持广州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研究设立以碳排放为首个品种的创新型期货交易所。
支持深圳建设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深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深澳特色金融合作,开展科技金融试点,加强金融科技载体建设。支持珠海等市发挥各自优势,发展特色金融服务业。
充分发挥香港、澳门、深圳、广州等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功能,合作构建多元化、国际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大力拓展直接融资渠道,依托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平台。支持香港私募基金参与大湾区创新型科技企业融资,允许符合条件的创新型科技企业进入香港上市集资平台,将香港发展成为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融资中心。
交通基建率先受益
交通基建通常是区域建设中最先受益的板块,粤港澳大湾区也不例外。《规划纲要》指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对外联系通道,提升内部联通水平,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运作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珠三角地区的内地与港澳交通链接还有待提高,深圳目前有九大关口直通香港,广州仅有广九直通车和广深港高铁直通香港,而珠海到澳门仅有湾仔、横琴和拱北口岸。相对于其它对标湾区交通自由流动,内地与港澳的交通流动性仍有不足。
东莞证券分析师黄秀瑜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随着大湾区的建设,会给基建类公司带来机会,其中主要受益的应是广东省内相关公司。“央企由于体量过大,大湾区的业务对其影响较小,而本省企业在此布局较多,拥有明显的优势。”
航运物流迎来机遇
作为湾区经济带,航运建设发展自然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题中之义。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天然良港,航运优势明显,但区域内港口也面临诸多同质化问题。
广证恒生分析师苏培海表示,大湾区港口之间的协调统一程度不够,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交通配套设施仍待完善。
针对航运物流层面短板,广州已经采取行动。嘉诚国际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为了提高货物运输效率,广州提出建设“超级中国干线”项目,“超级中国干线”项目可以让物流企业在南沙的物流中心成为没有跑道的空港。
航运发展同样带来施工需求。粤水电总经济师冯宝珍介绍,所有湾区都是港口经济加产业经济的驱动模式,要发挥香港的航运国际中心龙头的作用,就需要把现有航道改大改深。“以公司参与的广东省北江航道升级扩张项目为例,就是在现有水利枢纽基础上,旁边另建一个船闸,把航运标准从500吨提升到10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