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非金融企业在2013年发行了第一只永续债,迄今存续规模已接近1.4万亿元,但在清偿顺序、发行期限、减记触发及其他法律理清障碍。
12月25日,金融委办公室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多渠道支持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有关问题,推动尽快启动永续债发行。
“这意味着以永续债为突破口,启动了新一轮的银行资本补充。”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骏表示,意义方面,这意味着以永续债为突破口,启动了新一轮的银行资本补充,这对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提振我国的资本市场都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银行业还没有发行永续债补充资本金的先例,也没有针对商业银行发行永续债的监管细则或发行指引。
永续债的正式名称是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四大行或成为首批发行永续债。马骏表示,永续债(Perpetual Bond)是一种无固定期限或到期日为机构清算日、具有一定损失吸收能力、且可计入银行其他一级资本的债券。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至今全球发行的其他一级资本(AT1)工具的总规模接近1200亿美元,其中超过80%为永续债。
12月26日下午,中国银行表示,2018年6月末,该行股东大会批准了发行不超过4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减记型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正在持续研究有关发行方案。
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压力
从监管来看,永续债实际上不是一个独立的债券品种,而是由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定向工具、金融债等衍生而来的一项直接融资创新产品,具有无固定期限、利息可递延支付、优化企业报表结构等优点,因此,永续债的发型受到不同监管机构监管。
今年以来,银行面临巨大的补充资本压力,特别是,相对于资本充足率,补充一级资本和核心一级资本的压力更大。尤其是今年股市大幅下行,大部分银行仍处于破净状态,上市银行多倾向于原股东定增、发行优先股等补充一级资本。
从上市银行来看,相对于资本充足率,补充一级资本和核心一级资本的压力更大。
近期,一系列新的监管规定陆续出台,对系统性重要银行提出新的资本需求。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金融委支持银行发行永续债,或与系统重要性银行新规后,大型银行被要求更高的资本与杠杆率要求的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有关。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的最低TLAC要求是:2019年起,最低TLAC要求不得低于集团加权风险资产的16%,2022年起不得低于18%。最低TLAC要求不包含巴塞尔协议Ⅲ中缓冲资本要求(逆周期资本、储备资本和对G-SIBs的附加资本)。
根据申万宏源银行组的统计,TLAC要求在2025年1月1日起,工行、建行、农行、中行的最低TLAC要求占风险加权资产比重分别为20%、19.5%、19.5%、20%。尽管距离四大行达标TLAC还剩6年的时间。不过,截至三季度末,工行、建行、农行、中行总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4.81%、16.23%、14.99%和14.16%,较距离监管目标尚有相当距离。
申万宏源金融业分析师马鲲鹏认为,四大行面临TLAC监管压力,除了发行合格TLAC工具外,业绩增速不能太慢。即使按照5%的业绩增速,每年发TLAC工具规模1000亿元左右,规模其实已经比较大,银行需要在业绩增速和资本充足之间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