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半年以来,资本市场波动加剧,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债务违约更趋频繁,地方国资接盘民营企业股权的步伐不断加快。迄今为止,包括深圳在内,山东、福建、四川、河南等十余个省市的国资,均已下场接手民营上市公司股权,提供流动性支持。
据第一财经不完全统计,2018年至今已有近160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其中22家接盘方为国资,接盘总市值已超过1330亿元。
国资驰援民企的另一侧是一些舆论对国企民企发展的担忧:国企会不会借此机会大规模兼并民营企业?
10月15日,国务院国资委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在央企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有媒体反映国资“抄底”收购民资上市公司,这只是在当前环境下国企和民企的一种正常的市场化行为,是国企和民企互惠共赢的一种市场选择,不存在谁进谁退的问题,更不涉及意识形态。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对国企民企一视同仁,是“两个毫不动摇”的具体化。国企发展要考虑到整个市场环境以及和民营企业的关系。要使国企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通过国企改革和发展来拉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地方国资“救市”逻辑
近日,有市场消息称,深圳市政府已安排数百亿元的专项资金,以债权、股权的方式,向A股上市公司提供流动性支持化解平仓风险,救助范围包括注册地在深圳,具有一定发展前景,或高新技术、战略新兴产业、优势传统产业等实体领域的A股上市公司。
有知情人士于13日向第一财经透露,早在两个月前,深圳有关部门就计划通过分期进行的方式,筹集150亿元“风险共济”资金,帮助存在股权质押、流动性风险的上市公司化解风险,目前首期资金已经到位,部分上市公司已经获得资金。
上述知情人士介绍,当时深圳有关部门提供的救助上市公司共37家,首批受助企业将从中产生。目前受助企业名单可能已基本确定,并进入尽调、谈判阶段。公开信息显示,怡亚通(002183.SZ)、科陆电子(002121.SZ)、梦网集团(002123.SZ)、铁汉生态(300197.SZ)等企业均已披露将引入国资股东。
与深圳略有不同,四川、河南、北京等地的国资入股民营上市公司,大多通过产业资本进行,是否存在统一安排尚未可知,但有国资入股的上市公司的注册地与相关国资均在同一行政区之内。换言之,本轮地方国资救援的对象,以本地上市公司为主。
华英农业(002321.SZ)9月11日披露,该公司当天与信阳华信投资集团(下称“华信投资”)签署意向协议,双方基于战略合作需要,拟进一步探索股权合作方案,改善华英农业股权结构。9月4日,豫金刚石(300064.SZ)控股股东也以4.67亿元的价格,将该公司1.01亿股(8.42%的股份),转让与河南农投金控股份公司(下称“农投金控”)。
公开信息显示,华英农业是信阳当地上市公司,注册地为河南省潢川县;豫金刚石注册地则在郑州市高新开发区,而接盘的华信投资、农投金控的最终实际控制人,分别为信阳市政府、河南省财政厅。
7月23日,三聚环保(300072.SZ)公告称,经海淀区政府常务会审议,海淀科技股东北京金种子创业谷科技孵化器中心所持海淀科技2%股权,无偿划转给海淀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下称“海淀国投”)。划转后,海淀国投持有海淀科技51%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同时,海淀区国资委成为三聚环保的实际控制人。公开资料显示,三聚环保注册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与海淀国投同在海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