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际上,除了发行私募基金参与中国境内市场投资,去年下半年以来,外资机构通过QFII和港股通渠道流入A股市场的资金也在持续放大。
根据西南证券日前发布的一份研报,继2017年第三季度、第四季度连续增持之后,QFII今年一季度投资A股的市值为1437.65亿元人民币,比2017年第四季度的1037.64 亿元人民币增加了19.87亿元人民币,为历史最高水平。
此外,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今年4月沪港通、深港通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额达386.5亿元人民币;进入5月,北向资金进一步加速流入,截至5月28日收盘,5月以来净流入423.68亿元,刷新了北向资金单月净流入的历史最高纪录。
业内人士表示,外资的持续净流入说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际资金看好A股的长期配置价值,A股市场将迈入全球资金配置的新时代。
川财证券在研报中表示,截至5月3日,标普500指数的预期市盈率是16.65倍,超过15.9倍的历史均值近5%;而沪深300和中证500的TTM市盈率分别为12.8倍、25.29倍,在各自历史上的百分位数分别为33%和5%。因此,无论从自身的历史估值还是相对于美股来看,A股估值都处于较低水平,能够对外资产生吸引力。
展望后市,多家外资机构均认为,尽管受不确定因素影响,短期内仍将反复波动,但伴随企业盈利好转、资金大量流入及风险不断释放,A股市场将具备显著的长期投资价值。
“从沪港通、深港通北向资金的流入情况来看,外资机构对中国经济前景乐观,他们或已开始逢低布局部分超跌质优的个股。”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策略分析师高挺分析称。
国际资产管理公司荷宝中国研究总监鲁捷表示,2018年6月初步被纳入MSCI指数时,A股的占比仅为0.7%,但未来5年至10年,这一比例将会不断上升。如果MSCI将A股100%纳入,那么A股在其中的占比将达16.9%。届时,伴随外资加速流入,A股市场的投资风格将受到显著影响。
“我相对看好消费升级、科技龙头企业以及金融和地产。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行业集中度和资源使用效率的提升,大型企业盈利好转及系统性风险下降的趋势在2018年有望持续。此外,金融行业的严格监管将有利于大型企业,降低金融系统风险,提升估值。”惠理高级基金经理罗景表示。
摩根资产管理公司预计,中国企业仍然有望实现强劲的盈利增长,这是股市实现回报的真正动力。A股市场未来可能会经历短暂调整,但受强劲基本面增长因素的支撑,长期而言仍然有望保持两位数的投资回报。
“机构投资者倾向于进行长线投资,而非短期炒作。消费、技术及工业板块在未来3年至5年有望实现持续而稳健的增长,因此有较大机会成为机构投资者长线投资的对象,从而跑赢大市。”富达国际基金经理马磊表示。
传统投资策略找到新沃土
在多位外资机构人士看来,A股被纳入MSCI指数,加上近些年来中国政府陆续推出的沪港通、深港通、取消银行业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以及放宽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上限等一系列对外开放举措,均在推进A股的国际化进程,并持续改善投资者结构,进而倒逼市场制度和规则的进一步成熟完善。
一直以来,A股市场最大的特征之一便是散户占比高,但这一情况在过去的几年中正在逐步改变。据招商证券统计,截至2017年二季度末,机构投资者(不含汇金持有的四大行股份)在A股持股60772.05亿元,占自由流通股的比例为29%,而这一数据在2015年初只有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