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给出“窗口指导”意见?
在上述媒体报道中,北京一位大型券商投行人士表示,“预审员会先沟通,给机会主动撤,如果不撤的话就查。连续三年净利不到1个亿的差不多都要查。”
在业内人士看来,上述属于典型的“窗口指导”。
窗口指导是一种劝谕式监管手段,通常是中央银行通过劝告和建议来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行为,是一种温和的、非强制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在北京天咨律所尹律师看来,虽然窗口指导并不形成正式发布的规范性文件,但是很多时候,柔性手段的窗口指导反映了监管思路的最新变化,在实务中,窗口指导是观察新政策的信号灯之一。
对于监管层给出上述窗口指导意见的考虑,一位资深投行人士表示,监管层意图很明显,就是通过提高标准,将具有真实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优质企业筛选出来。在见识了A股上市公司这么多“大开眼界”的事情后,监管层就开始提高这个市场的入门标准了。
IPO撤退潮将至?未必!
据上述媒体报道,相关投行保荐代表人表示,“我们项目之所以被抽中,就是因为连续三年净利润没有过亿。所以,现在我们也在纠结到底是撤还是不撤。监管层给的时间很紧,我们需要尽快作出决定。”
那么,此窗口指导会否立竿见影地引发一波IPO申请“撤单潮”?
在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投行人士看来,对所谓的“撤单潮”,作谨慎预计更为合适。
上述投行人士表示,自新任发审委上任以来,审核趋严的局势从未松懈,本次窗口指导意见仍然体现了监管思路的一以贯之,在实务中,自身存在明显瑕疵的企业,在本次窗口指导之前已陆续撤回了IPO申请。本次“撤单潮”或许并不会出现市场预期的迅猛之势。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则指出,提高上市的财务门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上市企业的资质,这是证券市场能够健康发展的一个坚实的基础。
另一位投行人士也有同样的看法,“除了极个别的情况外,提高财务门槛大概率可以提高上市企业的资质。”他强调,市场占有率、盈利水平达到一定规模,通常也意味着企业到了自身或者行业周期的成熟期。相反,一些处在自身或行业生命周期早期的企业,利润规模虽然小,但是如果盈利能力确实好、确实有核心优势,上市后的空间很大。
那么,提高财务门槛与注册制改革的长期目标是否相匹配,还是会短期内进一步巩固审核制?
一位资深投行人士认为,此举是与注册制的长期目标相匹配的。只有把规矩立好了,将来把决定权放给交易所才有章可循。注册制不代表没有标准,中国香港和美国也都有上市的标准。
哪些IPO企业可能撤单?
上述消息一出,引来市场的强烈关注,其中,最忐忑煎熬的自然是尚在排队的拟IPO企业及其保荐券商。
Wind显示,正在排队的IPO企业中,有约110家企业近3年扣非后净利润合计不足1亿。其中,最后1年不足5000万的企业有96家。这些企业或需要面临“撤或查”的抉择。
“3年净利润不足1个亿”是否终将导致上述企业“黯然”止步呢?
答案是未必。
按照上述窗口指导意见,不愿意撤回材料的企业,很有可能面临现场检查,现场检查并不意味着被否,资质优秀的企业自然能够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