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尽管就事论事,结构性存款的“假结构”存在一定合规性问题,但要看到利率还未完全市场化,银行面对日趋激烈的存款竞争背景下,结构性存款走热有其必然性。
在诸如结构性存款技术性、规范性问题背后,一个更为本质的课题,仍要回归于存款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指导是否有必要放松,是否需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若以上问题可解,则结构性存款的“假结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尽管当前央行官方已经放开了对存款利率上浮基准的限制,但为了避免恶性竞争,银行客观上面临存款利率的自律指导。曾刚也指出,价格也是央行MPA考核中重要一项,且具有“一票否决”地位。
据多名银行人士表示,当前市场主体面对的是扭曲的价格体系,央行的基准存贷利率完全不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特别是资管新规落地后,将有部分表外“非标”资产处置不完需要回表,以及部分理财资金可能回归银行表内,如果按照基准利率进行定价,相当于银行利用政策向居民套利。
正是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人士和货币政策专家提出,眼下或许正是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的时间窗口。
综合包括银行、基金、保险等多名受访人士的观点来看,利率市场化有两个具体实施路径,一是完全放开对基准利率的上浮约束,二是取消基准存贷利率。前者受到了包括上述货币政策专家在内的更多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