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7)》显示,截至2017年末,银行业理财规模为29.54万亿元,其中保本理财规模为7.37万亿元,占比24.95%,逆往年之势,占比较上一年上升4.51个百分点。
而根据还未正式出台的资管新规,所有资管产品不得保本,必须在金融机构表外;换言之,银行保本的理财产品必须回归为银行表内存款产品。
这意味着,超7万亿元规模的保本理财未来都需要明确回归银行表内。在曾刚看来,银行此番大规模发行结构性存款,其实是未雨绸缪,以结构性存款替代保本理财。而2017年保本理财之所以逆势增长,归结原因,仍是存款紧张。而导致存款紧张的,有内外部两方面原因。
据曾刚分析,存款紧张的外部原因在于,相关监管部门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后,信贷创造存款的机制被极大压缩;内部原因则包括存款理财化的分流,以及加强同业负债监管后需填补同业负债收缩的部分。
以同业理财为例,《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7)》显示,去年全年同业理财规模较上年腰斩,减少3.40万亿元,降幅高达51.13%。在保持总规模前提下,意味着零售和对公理财必须提升以弥补同业部分的下降。
“在监管部门的监管导向下,实际上是变相抬高了存款的价值,恢复了过去银行‘存款立行’的理念,这是银行从发保本理财到结构性存款的原因,也是为什么结构性存款的价格趋高的原因。”一名银行业资深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两面观“工具”
结构性存款大火,有其客观条件。而在微观操作方面,也存在一定模糊地带。比如,华创证券研究所近期一份报告显示,从近期发行的结构性存款产品来看,各银行对结构性存款的会计计量和统计口径存在偏差,由于资管新规下发后过渡期的存在,理财产品和结构性存款产品在名称、会计计量和统计口径上的区分尚需由结构性存款相关细则在监管层面进一步进行明确。
另外,由于结构性存款涉及到衍生品投资,理论上存在一定风险,一方面,监管对于衍生品投资有资质要求,部分没有相关资质的银行存在同业委托,是否突破了监管要求;但另一方面,也存在部分银行借结构性存款之名,通过“假结构”行“超指导利率”之实。
所谓“假结构”,即比如设置一个100%会实现某固定利率的触发条件,把原本存在风险和概率问题的收益稳定成固定收益。
“对于银行而言,结构性存款的浮动收益由客户承担;即使是‘假结构’,对银行而言也是确定的成本,会经过相应核算,因此对于银行几乎不存在经营上的风险,但是银行有义务明确告知客户,这个结构性存款到底是怎么运作的,收益上有什么风险。”上述银行业资深人士表示。
华创证券研究所上述报告也指出,随着资管新规落地,结构性存款销售流程、协议文本、投资者风险提示、系统等方面都将面临变更。
另外值得一提的现象是银行对结构性存款采取“分行销售-总行集中管理并投资运作”的资金运作模式,总行如何对分行进行存款规模和利润的考核,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此前就有城商行零售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来看,各行对结构性存款规模考核是否打折,打几折,标准不一。如果大量发行结构性存款,确实会严重影响银行的利润;但具体打几折,则会直接影响分行销售结构性存款的积极性。“如果规模打折太大,又牺牲利润,规模考核又不讨好,就没有动力了。”上述城商行人士表示。
利率市场化的探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