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3日起,中国进入新一年“两会时间”。对全国两会,各地干部群众都有哪些期待和希望,对哪些领域的改革最为关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日前采访了各地干部群众。
让教育资源更好惠及群众
毕悦已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大三学生,但高考仍是她在教育改革领域最为关心的话题。“过去5年里,我真切感受到作为‘人生第一大转折点’的高考,正紧扣着时代诉求与人才培养的脉搏,不断推进制度改革。”
毕悦表示,她对未来高考制度改革还有几点期待。一是拓展高校招生自主权;二是加快高考志愿填报系统的信息化、透明化过程,在批次逐渐合并的背景下,考生选择余地更大,面临的束缚更少,更需要高效、精准的志愿填报体系;三是重视对中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其尽早发现兴趣和潜能所在,推动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平稳衔接。
柳金平是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的市场分析师,家住北京大兴。过去这几年,她最满意的是家周围的学校越来越多地成为优质学校的分校。“这是教育资源均衡的一大表现。”柳金平说,她期待今后小学多开设一些兴趣类课程,而不是“一刀切”地减负,这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比较合适。她还希望政府部门能更加重视幼儿园入学的问题,多建设一些公立幼儿园,以适应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对幼儿园需求的实际。
希望医疗服务更加便捷
在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肿瘤中心主治医师张瑞光看来,5年来医疗行业发展成绩很大。除了医保覆盖面扩大、医疗水平逐步提高,医疗费用也实现了大幅下降,药品、检查费用不断下降,医保报销比例大幅提高,一些进口药、贵重药也进入医保报销范围。
长期的医疗临床实践,让张瑞光对医疗行业发展十分关注,他认为有两方面问题应得到尽快解决。一是群众对高水平医疗体验的需求和优质医疗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要进一步缓解。随着医保覆盖面的扩大,医疗费用的下降,大量患者更倾向于到大医院就诊,大医院“看病难”可能越来越严重,这会使很多医务工作者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休息得不到保障。二是对私立医院监管不足。现在有的私立医院集中在妇科、整形、男科方面,过于看重盈利而忽视患者的权益。卫生部门应该对这些医院的资质及医生的资质加强审核和检查,确保患者权益不受损害。
家住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的于欣告诉记者,由于父母身体比较弱,自己前两年在海南买了一套小房子,到了冬天就让父母过去住。一开始各方面都感觉不错,但是去医院看病时,问题就来了。于欣表示,包头市青山区跟海南的医保没有联网,要报销的话非常麻烦,自费又很贵。她特别期待异地医保结算能够尽快覆盖到像父母这种情况。
期待租购同权早日实现
见到水暖工程师马经纬是在河北三河市一个小区的供暖中心里,小区里有几户人家暖气漏水,马经纬从早晨8点一直忙到下午5点。马经纬告诉记者,6年前,他在靠近北京通州的河北燕郊买了房子,“那会儿,小区旁边只有一家小超市、一趟长途公交车,出门、买东西都不方便”。6年间,周边商场超市多了起来,公交线路逐渐增加到3趟长途、2趟市内,通往地铁、长途汽车站、火车站、机场的班车也陆续开通。马经纬说:“现在就盼着家门口的潮白河大桥早点通车,以后出门就更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