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三板挂牌企业金瑞科技日前公告称,由于为公司提供做市报价服务的做市商已经少于2家,故公司股票自2018年3月2日起暂停转让。这是今年以来新三板第七家因做市商不足2家而暂停转让挂牌企业。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挂牌企业公告后发现,截至3月14日,今年以来已有114个做市商退出提供做市报价服务的案例,而在同一时间段内,有55个做市商后续加入的案例。
新三板资深投资人士表示,在成交量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一度火爆的新三板做市交易日渐冷清。做市券商与做市商之间亟需建立新的默契,需要引入更多新的市场参与者,激发“鲶鱼效应”,提升交投活跃程度。
做市商对企业质量要求更高
做市转让是新三板目前的一种交易方式,2014年8月一经实施,就迅速在新三板掀起了一股协议转让变更为做市转让的潮流。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了2016年年初以来的挂牌企业公告,2017年共发生992宗做市商退出做市报价服务的案例,而2016年全年仅有300宗,去年的数量暴涨了两倍多。而从做市商后续加入的角度来看,2016年共有1848宗做市商后续加入的案例,2017年下滑至1073宗,在时间轴上给做市转让画上了一条明显的分界线。
业内人士表示,2015年是做市交易最为火热的一年。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新三板共有5129家挂牌企业,其中做市转让企业1115家,占比21.74%。然而到了2016年年底,挂牌企业数量已近乎翻倍至10163家,做市转让企业却仅有1654家,占比也迅速下滑至16.27%。
“目前新三板市场每周基本只有1到2家企业转为做市转让,不管是协议转让变更为做市转让的企业数量,还是提供报价服务的做市商数量,相比于2016年均有大幅减少。”广证恒生新三板主题策略研究员陆彬彬称,对部分企业来说,做市交易很可能会对其后续资本规划造成影响。尤其是对于一些净利润达到3千万左右的企业,做市交易引入的“三类股东”、股东人数过多等问题,都可能影响其后续资本规划的安排。
南方某券商新三板业务人员告诉记者,尽管证监会在1月对“三类股东”问题有所明确,但“控股股东不能为三类股东、三类股东必须纳入有效监管、对三类股东穿透式披露、存续期合理安排”等四条规定,使得企业在做市制度下仍旧很难对股东进行把控。为了规避后续的潜在阻碍,企业依旧不会倾向于选择做市交易。
天星资本研究所副所长王晨认为,由于目前“三类股东”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因此对于拟IPO企业而言,采取做市转让仍旧有可能因引入大量“三类股东”而妨碍IPO进程,因此做市意愿极低。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尽快明确“三类股东”问题不会对企业IPO造成阻碍,使企业可以放心引入各类型股东。
王晨同时表示:“3月13日文灿股份的顺利过会,标志着三类股东问题将不会被‘一刀切’,但企业在引入三类股东过程中仍需要注意,例如是否存在高杠杆、是否存在即将到期情况等”。
而从做市商角度出发,陆彬彬认为,在整体成交量下降,指数下行的行情下,作为市场流动性的提供者,做市商对企业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更高,因此在为企业提供做市服务时会比以前更加谨慎。
券商做市面临盈利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