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2017年受煤价高位运行影响,主要火电上市公司净利润下滑明显,整体经营较为困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春节开市以来,以华能国际(600011.SH)为代表的火电龙头企业在二级市场已经蠢蠢欲动。
3月8日,华能国际终盘报收7.02元,全天大涨6.04%。自春节后至今,华能国际累计涨幅达16.61%,远超同期大盘涨幅。
当天,深南电A(000037.SZ)和建投能源(000600.SZ)更是双双以涨停板报收。其中,深南电A已是连续两个交易日冲击涨停。
对此,深圳一家私募机构负责人当天盘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虽然电力行业以防御性为主,但在一定情况下,水电、火电也会表现出攻击性,即大幅跑赢指数。其中,火电攻击性通常出现在煤价趋势性下跌、业绩陡增的情况下,典型如华能国际、华电国际(600027.SH)等公司在2011年8月-2012年7月以及2014年一整年两个区间,在煤价大幅下跌的情况下,公司盈利能力大增,股票超额收益显著。
此外,沪上一家基金公司行业研究员也称,当前,火电企业 PB 估值已处于历史低位,一旦煤价下行趋势确立,火电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将有较大的盈利弹性。
另据深交所盘后龙虎榜异动信息表明,在建投能源3月8日涨停背后,一家机构席位位居第一大买入主力。同时,港股通则同时出现在前五大买入和卖出主力席位上。
PB近10年以来低位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去年煤价高位,按照业绩预告,目前多数火电上市公司2017年盈利将大幅下降,部分甚至亏损,行业PB估值已接近10年以来低位。
就在3月7日,国家能源局印发的《2018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下称《意见》)表明,与2017年版中的“坚决清理违规项目,未核先建、违规核准等违规建设项目一律停止建设”不同的是,今年《意见》中关于化解煤电过剩产能的措辞相比明显温和,变为了“从严控制新增规模,清理整顿违规项目”、且要“坚持市场化手段和政府调控并举”。
尤其是2017年夏、冬两季的极端天气以及二产用电的大幅回升,带动全社会用电需求超出预期,导致出现了区域性、时段性的电力供应紧张矛盾;而煤电在电煤价格居高不下且供应短缺的不利局面下,仍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保障了电力可靠供应和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意见》提出全年煤电投产规模较2017年进一步减少,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煤电机组约400万千瓦(与2017年持平)。
“煤电装机增量的减少,叠加用电需求的增长,机组利用小时数将进一步得到提升。在电煤价格受天花板效应的制约下,行业盈利能力将大概率触底反弹。”对此,前述沪上基金公司行业研究员预计。
同样,平安证券分析师朱栋也表示,“电煤采购成本占据了火电经营成本的五成以上,与火电企业的盈利直接相关。在基准价格无法突破2017年水平的天花板效应下,2018年的电煤价格下行的可能性较大,料2018年火电行业将会迎来盈利能力的改善。”
对此,海通证券分析师吴杰认为,火电反转的核心逻辑是煤价中枢下移。“尽管煤炭行业今年仍将去产能1.5亿吨,但并未较2017年增加,短期煤价淡季回调已经开始,我们认为,未来煤炭新增产能投放将逐渐增加。长期看,煤价回归合理绿色区间是可以期待的。”吴杰称。
煤价或回归合理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