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证监会副主席姜洋在回顾证监会工作时表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新股发行常态化,IPO堰塞湖实现了有效的缓解,新三板分层和交易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集合竞价方式使其流动性相对过去好了。新三板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创新层“选拔赛”。由于市场交易低迷,新三板摘牌趋势渐现。对于新三板精细化分层及政策试验田的设想,南山投资创始合伙人周运南近期谏言表示,当前国内资本市场所有的改革探讨都可以先放到精选层里面去试验。
继续深化新三板改革集合竞价改善流动性
3月6日,证监会副主席姜洋回顾证监会2017年工作时表示,2017年有419家企业实现IPO,直接融资是2186亿元,上市以后再融资是8002亿元,并购重组的交易金额是1.87万亿;此外,新三板融资是1336亿元,全国有40家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企业超过2万家,融资9000亿。
姜洋表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新股发行常态化,IPO堰塞湖实现了有效的缓解,新三板分层和交易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集合竞价方式使其流动性相对过去好了。大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继续深化新三板改革,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研究推进股权众筹融资试点,统筹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定位分工,推进有机联系。
实际上,大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是大势所趋,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新三板与其去争当“北交所”,不如围绕自己的定位,继续进行发行、分层、交易等制度改革,解决“三类股东”、转板机制等问题,打通上下层资本市场,让资金进得来、出得去。
从去年2月证监会主席刘士余提出新三板的“苗圃、土壤”说,“能够转板的就转板,不愿意转板的就在新三板里面绽放”,到去年7月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著名经济学家刘姝威公开建议“取消IPO发审模式,想IPO的公司先上新三板再转板”,再到今年1月股转公司董事长李明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对“苗圃、土壤”说的认可,这都在表明,新三板不可能成为另一个主板、创业板,但它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独特的交易市场。
分层“选拔赛”在即顶层设计“试验田”值得期待
新三板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创新层“选拔赛”。去年12月22日,全国股转公司召开新三板制度改革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主要针对新三板的分层制度、交易制度和信批制度进行了调整和修改。
全国股转系统认为,现有标准下,标准一盈利要求高;标准二营收规模低;标准三公司公众化标准不足。在分层制度方面,调整净利润标准、营收标准,共同准入增加合格投资人人数不少于50人等,将维持标准改为合法合规为主。
由于市场交易低迷,新三板摘牌趋势渐现。截止至今,新三板摘牌企业数量已近千家。实际上,去年正式入围的1393家创新层企业如今只剩下1317家,已有76家公司摘牌离场。
全国股转公司公司业务部总监孙立此前表示,分层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新三板市场的发展状况不断进行优化调整,将研究制定新三板战略规划,提高市场分层的精细化和有效性,推行发行制度改革,丰富投资者类型,拓宽市场资金来源,持续推进依法全面从严监管,推动健全市场上位法,深化分类监管,加强科技监管,切实保护投资者权益,全力维护市场稳定运行。
东北证券新三板研究中心总监付立春曾对媒体表示,创新层企业面临较多的规范和成本,但是除了刚进入创新层时的估值和企业形象有明显提升以外,随着制度红利落后于预期,企业开始犹豫是否继续留在创新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