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5日,上证综指冲高回落,全天维持弱势震荡。与此同时,创业板表现抢眼,延续了上周的上涨行情。事实上,伴随着白马股近期的颓势,以科技、通信、传媒等为代表的中小创股票终于“扬眉吐气”,获得了机构资金的大笔买入。
机构人士表示,虽然对于中小板反弹已有心理预期,认同其配置价值正在逐渐体现,但仍应强调业绩和估值匹配的合理性,谨慎判断个股的投资价值。
资金蓄力中小创
根据光大证券金融工程研究团队利用回归模型进行的测算,上周偏股主动型基金仓位虽仍处于较高水平,但有了明显下调。截至3月2日,上周偏股主动型基金平均仓位为86.60%,同比下调了2.05个百分点。其中,股票型基金平均仓位为89.44%,相比上周下调了0.68个百分点;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仓位为85.50%,相比上周下调了2.58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持续流出白马股的机构资金正在大笔买入中小创股票。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3月5日,在最近10个交易日中,共有110笔机构席位交易登上龙虎榜,其中主板个股登榜22次,创业板个股29次,中小板个股59次,足见近期机构资金对于中小创股票的关注程度。
经统计,在上述110笔登榜机构席位的交易中,共有73笔净卖出,合计37.88亿元,其中主板股票净卖出18.09亿元,占比47.76%;中小板股票净卖出16.38亿元,占比43.25%;创业板股票净卖出3.40亿元,占比8.98%。同一时间段内,还发生了37笔净买入,合计8.56亿元,其中主板股票净买入仅6190.22万元,占比7.23%;中小板股票净买入5.61亿元,占比65.59%;创业板股票净买入2.33亿元,占比27.18%。
若以龙虎榜机构席位交易数据作为样本,在最近10个交易日中,机构资金在A股市场整体呈现流出趋势,且不同板块之间分化明显。机构资金整体来看正悄然从主板撤离,中小板和创业板机构资金虽然也有所流出,但总体有进有出,动作更多表现为调仓而非出逃。
另一方面,向来最先察觉“春江水暖”的北上资金近期持股占比也在发生分化。根据招商证券的统计,2月沪港通、深港通的持股分布中,主板占比下降明显,中小板和创业板占比提升。其中,主板持股市值占比80.17%,较1月末下降2.13%;中小板占比17.13%,较前期提升1.84%;创业板占比2.7%,较前期微升 0.29%。其中,TMT类行业明显加仓,金融、地产、家电类行业全面减仓。
机会敲门成长股
“风格转变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中长期来看白马股仍是主导慢牛行情最重要的力量。”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近期中小创的反弹主要是由于部分优质成长股已完成超跌。但他同时强调,从A股市场新增资金动向及供给侧改革方面来看,白马股的投资逻辑依然没有改变。
海通证券策略分析师荀玉根也指出,上周市场风格更偏向成长,风格突变更多源于IPO发行制度改革的市场讨论,以及部分价值龙头业绩不达预期。市场风格偏向成长的诱因是制度改革利好新兴行业,本质是价值龙头和成长龙头估值盈利匹配度趋同。
此外,他还表示,上周虽然成长股走势更强,但是在成长股内部依旧是龙头占优,龙头涨幅居前源于盈利趋势向好,估值和盈利匹配度较佳。随着我国行业扩容空间收窄和集中度不断提升,龙头效应将是中长期趋势,未来市场风格有望由价值龙头扩散到成长龙头,两者携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