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站内文章:
软件用户服务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 股民天地 >> 大盘分析 >> 投资理财 >> 正文
都是套路 小心消费中的心理陷阱!
作者:jincvip 更新时间:2016-9-14 9:41:06 点击数:
分享到:

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侧重点逐步由追求数量质量过渡到追求品味格调。但“挥霍性消费”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都是不理智的。消费者不顾自己的购买能力,通过购买价格高昂的产品来满足心理欲望,最后吃土又能怪谁!

4、9月8日凌晨,一年一度的苹果发布会又开张了,库克带着槽点满满的iPhone 7亮相。尽管手里的6s还在冒着热气,尽管最近也没有一笔横财入账,但还是有很多人非要追上这股一年一度的苹果热,争先恐后去苹果店门口排队购买最新款。为啥呢?

这些人中不乏忠实的果粉为了体验iphone的新功能,也不乏真土豪就是有钱任性,也不乏手机刚好报废买来江湖救急……不过,在排队购买的人当中也有人是出于这样的心理:身边的人都换了7,我要是不买,以后聚会都不好意思自拍,发微博都不好意思带来源小尾巴,开会时手机都不好意思放桌上……思来想去,不过就是一个月的工资,咬咬牙就买了吧!

对于一些较容易获得且逐渐形成趋势的产品和服务,大家会感到别人有了,我也得去搞一个,可能这东西并不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没有,就会感觉低人一等。

在经济学理论中,这叫做“攀比效应”,是一种赶潮流的欲望。买这个东西的人越多,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越强烈,拥有这种商品的消费者越多,这种商品的内在价值越大。

我们在消费时要尽量避免受到他人的影响,选择真正需要且适合自己的,攀比和虚荣又不能当饭吃,何必为了迎合别人而勉强自己。

很多心理学现象都会影响到我们的消费决策,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千万别为了一时的不理智而掉进商家的陷阱和自身的心理陷阱。懂点消费心理学,就可以尽量躲开这些陷阱,把钱用到正地方,发挥最大效用,做到理性消费,坚决不当冤大头!

常去超市买东西的人,一定知道买酸奶、牛奶什么的拿最里边的。特别是,当你发现最里面的日期确实比最靠外的新鲜时,内心傲娇小暗爽迅速爆棚!

但是,超市里的陷阱可不止这些!

北京证券网
    
今日要闻
栏目48小时热点
全站48小时热点
 
网站简介 联系我们 免责条款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用户服务 
免责声明:湖北省速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Copyright 2011, Hubei Smart Technology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400-690-9926 E-MAIL:mbl516@163.com 鄂ICP备12014895号-3 鄂公网安备42282209000026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