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三大投资误区
深港通开通后,将有近900只个股成为港资可交易的标的股票。有一些看似合理的投资逻辑,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有三大误区需要投资者格外注意。
误区一:买入高股息率的沪市A股。市场上有观点认为,香港市场利率水平较低,高股息率的股票对香港投资者来说具有吸引力,而高股息率的沪股通标的股票会因沪港通的推出而体现出相对优势。对此,广发证券对沪港通宣布开通后不同股息率的沪股通标的股票进行检验,结果是股息率在1%~3%的股票表现最好,股息率在5%以上的股票走势反而最差。
误区二:只要是稀缺标的就买入。虽然白酒、医药等稀缺行业的股票走势优异,但并非所有稀缺行业的股票都会受到港资青睐。事实上,军工股表现很好,但是港资却配置得很少,没有一只军工股的沪股通净买入额超过了5亿元,有色及农业板块买入更少。
误区三:深市的中小盘股会迎来机会。深市的个股普遍市值较沪市个股小,沪股通由于标的的限制,阻碍了港资投资中小盘股,而深股通则提供了这个机会。但其实沪股通标的中一样有大把的小市值股票,上证380指数成分股中,明星电力的市值仅42.18亿元,低于100亿元市值的个股也达138只,但是这些股票还是很少能成为沪股通十大成交活跃股里的常客。
广发证券认为,总体来说沪港通的推出对沪股通标的的股票实际影响较小,更多的是成为短期炒作的催化剂,而不是推动标的股票股价上涨的主要动力。
投资空间有多大细数 沪深两市AH股四大不同
深港通开通之后,首选股票池就是深港两地上市的AH股。如果参照沪港通的情况,AH股之间的价差似乎不一定能缩小,炒作空间似乎有限。那么,深港通增加的AH股标的,还值得投资者关注吗?
每经投资宝记者注意到,与沪港通不同,深港两地上市的AH股,不仅数量少,且不少股票市值小,行业相对更为分散。因此,沪港通的经验不一定能够全盘照搬,深港通蕴含的机会,仍然值得投资者探究。
标的数量少、溢价率更高
Wind资讯显示,深港两地同时上市的AH股目前有17只,远远少于沪港两地上市的70余只标的,这使得深港通增加的可交易AH股有了稀缺的意味。
但深港通的开通时点,与沪港通已经大不相同,市场情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沪港通开通之前,由于沪港两地上市的AH股,有很大一部分为金融股,因此有不少A股相对H股有折让。长城证券称,沪港通开通之前,AH价差处于“相对合理水平”,2012年至2013年,恒生AH股溢价指数维持中枢100左右波动,2014年初,AH股溢价指数甚至处于近5年来的低点,A股相对港股总体折价。
目前,17只深市AH股全部处于溢价状态。按照元大证券的统计,截至8月16日,溢价率最高的是浙江世宝,溢价率382%;接下来是山东墨龙和东北电气,A股溢价率分别为248%及184%。也就是说,这些个股中,A股比H股贵了至少近两倍。
此外,新华制药、海信科龙的溢价率都超过了150%,万科A股溢价率也达54%。整体来看,A股溢价率低于40%的个股为数寥寥,仅有广发证券、鞍钢股份、比亚迪和潍柴动力4只个股。其中潍柴动力是溢价率最低的A股,溢价6.21%。
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就曾表示,虽然AH股票交易的标的同股同权,但由于两地市场无法自由流动,交易受到两个市场不同供求关系的影响,未来大的趋势是价差会越来越小,但不会消失,直至出现有效的套利机制。
事实上,从AH溢价指数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沪港通在2014年11月17日开通,当时的AH溢价指数为102.14,两地价差并不明显。但一年之后的2015年11月16日,AH溢价指数为141.74,换言之,A股整体比H股贵了四成。
市值更小、行业更分散
深市的AH股与沪市最大的不同,恐怕就是市值。记者注意到,在深圳上市的AH股中,有不少是中小板个股,占据了深市AH股数量的近三分之一。
以浙江世宝为例(东方财富通数据),其股本结构为:流通受限的股份为1.32亿股,而全流通股中,A股9718.6万股,占比52.85%;H股8671.4万元,占比47.15%。以8月19日的收盘价计算,浙江世宝A股的流通市值仅41.24亿元,而H股的流通市值更是区区9亿港元;山东墨龙的A股流通市值仅有30余亿元,H股流通市值不足9亿港元。
也许正是因为深市的小市值个股更多,因此深市AH股的A股溢价普遍更高。因此,这些小盘股在深港通消息宣布前后,表现都非常活跃。
元大证券研报显示,虽然港股市场相对深圳市场估值较低,但港股的市场活跃度却远低于A股市场,由于港股市场成交量较小、长期交投不活跃、市场缺乏流动性,因此相对而言,交投活跃的A股仍然较港股有吸引力,特别是深圳股市,其日成交量约达到沪市的2倍,港股的11倍左右,深圳股市相对港股的较强流动性成为其优势所在。
此外,深市AH股还有一大特色,就是行业更为分散。与沪市AH股中金融股占据很大比例不同,深市的AH股中,金融股仅有广发证券一家,其余标的分布在房地产、汽车、机械设备、通信、医药生物及环保等领域中,其中不少身处曾经炙手可热的市场焦点行业。比如身处通信行业的中兴通讯、身披环保概念的东江环保、比亚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