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情况是传统大型企业很多都是符合去产能、去库存条件的行业,而制造、批发、零售等小微企业又不景气,‘一大一小’两头的信贷都不能投。这个趋势我觉得至少还要维持到年底。”一家国有大行信贷部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目前全行业都面临“一大一小”信贷投放萎缩的问题,而国有四大行在“三去”上的“下狠手”或许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新增信贷的增长。
央行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新增社融总量4879亿,不足6月新增量的三分之一,同比少增2632亿。其中对实体贷款新增4550亿,同比少增1340亿。不少专家表示,企业信贷的大幅下滑对7月信贷增量形成较为严重的拖累。长期来看,中性货币政策将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考验。
“三去”下的信贷投放“停步”
谈及7月的新增信贷数据“大跳水”,银行业内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尽管早有预期但也觉得意外。
国有大行多位人士表示,国有大行在落实“三去”方面很严格,今年那些产能过剩的大企业信贷投放都“停步”了,预计今年下半年情况还会更糟一些,有可能全年的信贷指标都完成不了。四大行作为信贷投放的“绝对主力”,影响还是很大的。另外,由于今年一、二季度信贷投放冲得有点狠,所以进入下半年总行会适当调控一下,7月份就直接显现出来了。
上述情况在山西、山东等传统能源大省最为明显,曾经的大客户如今成了“烫手山芋”。一家股份制银行太原分行人士称,“今年我们已经不做新增客户了,大企业很多都是煤炭企业,总行要求限制或退出。目前我们只做续贷业务,这部分还比较正常,明年很多续贷客户都到期了,不知道信贷投放会不会更糟糕。”煤炭、钢铁、水泥等具有较强顺周期特征行业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窦力威表示,中国已经进入了钢铁工业的峰值区,必须坚定不移地化解过剩产能,坚持减量重组的基本原则。
“三去”之下,产能过剩、库存较大的大企业信贷投放“停步”。而一直引导的实体经济、小微企业融资也仍未“崛起”。浙江泰隆商业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实体经济的有效信贷不足愈发明显,批发、零售、制造类小企业相当不景气。“有部分企业客户我们想投贷,但是人家不需要,反而提前还贷。这些小企业主今年都不愿意扩大投资、不敢扩充规模。”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称,实体经济运行压力较大,企业投资意愿较弱,导致企业信贷需求呈下滑态势,数据显示企业中长期贷款仅增加1514亿元。企业信贷的大幅下滑对7月信贷增量形成较为严重的拖累。一方面可能反映出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在操作上具有时滞性,6月大规模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部分延后对7月的企业信贷造成了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可能再次印证了当前企业经营的活力、投资意愿的确不高的问题。另一值得关注的是,票据融资近两月绝对量规模较前一段时期的千亿规模大幅萎缩。6月新增为-151亿,7月新增为276亿,这或许与近一段时间票据风险有所上升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