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好公布之前,市场已经吹起了看多的风
“逆转”、“超预期”、“回暖”……历经了新年以来的情绪冰点,一季度一系列的经济数据不仅让人感觉不会更坏了,反而相对亮眼。信心似乎一夜间恢复,市场的“画风”似乎一下子就变了。“空间,我们看20%。”4月10日晚间,国泰君安首席分析师任泽平发文建议大家选择加仓进攻。
4月11日,统计局公布CPI同比上涨2.3%,低于市场预期2.4%。市场对于通胀的担忧下降,带来市场的大幅反弹。13日进出口数据的大幅逆转,带来了市场行情的继续上攻,市场整体回暖继续。接连几天发布的几大重大经济数据都超出预期,A股市场出现回暖迹象,机构唱多的情绪愈发浓厚。4月15日,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58526亿元,同比增长6.7%。当日上证指数微跌0.14%。
尽管部门卖方分析师高调喊多,并且国内重要经济数据显示企稳,经济观察报走访私募基金经理发现,他们仍然相对谨慎,更多地保持原有的仓位,并且频繁地进行短期交易。
唱多
4月11日至15日,重磅经济数据次第亮相的一周,市场尝试向上突破。截至4月15日收盘,上证综指收于3078.12点,全周上涨3.12%;创业板指收于2309.68点,全周上涨跌3.58%。两市一周总成交额3.28万亿元。
事实上,4月的第一周,市场情绪还处于纠结之中,A股上冲继而下挫。而在经济数据超预期的利好公布之前,市场已经吹起了看多的风。
新国泰君安首席分析师任泽平在4月10日晚上给全市场的投资者打了一剂强心剂。他发文表示,“经过两个月震荡筑底,市场选择方向,市场将选择向上进攻,因为未来没有明显的利空,但会利好频出。指数空间,20%。”
就在这一天,广州私募乐得资产基金经理吴博买了大量的分级A。当他不看好股市时,分级A便是他的主要配置资产。
4月11日,也就是任泽平唱多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沪指收涨1.64%,报3033.96点。还在减仓的吴博注意到了任泽平观点对市场的影响。吴博减仓了两天,在当周三开始加仓,直至七成仓位。整个星期三的上午,吴博都在买股票。此前一天,他的产品仓位才一成多。
在房市和债市对资金的吸纳趋弱之下,任泽平从大类资产轮动和配置角度,认为股票市场目前看来相对于房市和债市,是最具有战略配置需要和价值。目前,一线房市开始调控,国债收益率可能受到通胀和经济回升预期的制约。信用债市场则出现信用风险事件频发。
尽管明星分析师任泽平高呼加码A股,不过,吴博的投资心态仍是十万个谨慎。任泽平唱多之时,市场也出现了提示风险的声音。
“到了3100点,我会马上减仓,甚至清仓。”吴博说。
站在目前这个位置,深圳和聚基金同样偏向谨慎。“现在这个行情还不具备反转。从技术面看,这个点位已经到了压力位。”基金经理申龙表示。其所管理的很多产品目前都处于空仓。在他看来,正是这种别人欢呼雀跃时所怀有的谨慎,让他的产品在今年一季度回撤都没有超过2%。
舍得之道资本董事冯津同样没有响应号召。他依然是低仓位运作,保持三成仓位,其中一成是银行和券商蓝筹。今年对于许多基金经理而言,赚取收益并不容易。因此,宁愿错过,而不要做错,成为他们的投资选择。“任泽平先生说得再对,他也是禁止买卖股票的。而我们是需要在市场竞争和生存的。”
逆转路径
无论怎样,刚刚过去的一周,信心回升如此之快,突然而至的热情和涌入市场的资金,仍让对股市心有余悸的投资者们思忖良多。
回想2016开年之时,人民币贬值引发汇率大幅震荡,波及人民币计价资产重估,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发生剧烈下跌,尤其是在注册制推行预期及大股东减持预期压力下,A股两度因触发熔断机制而提前收市。各主要指数跌幅均在10%以上,中小创下跌幅度高于大盘。上证综指和深成指分别收跌15.12%和17.45%,创业板跳水17.53%。
此间,离岸人民币暴跌,贬值约1%,为2009年以来新低。
彼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数据也难言乐观,GDP只有6.9%,创出多年来的新低。而此前的2015年底,美联储宣布加息,美国正式进入加息周期,引发新兴市场资金外流。
低迷的股票市场,听到的全是坏消息。资金蛰伏,市场情绪跌入严冬。
经历了三轮股市巨挫洗劫的A股投资者,依然成为“惊弓之鸟”,要让他们的风险偏好再度提升并不容易。
而如今,是什么让信心一点一点重回市场?
两会期间,注册制改革缓行,战略新兴板停摆、救市资金不会退出等“定心丸”,在一定程度上逐渐稳定了A股。而在此前后,房地产回暖从深圳向京津冀,甚至更多省市蔓延。
如果说这些只是铺垫,那么激活市场氛围的,无疑是4月中旬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的一步步催化。
对通胀的担忧原本是最近的利空因素之一。春节后蔬菜猪肉价格有所回落。3月猪肉和蔬菜价格分别环比下降1.3%和5.5%,跌幅小于去年同期的3.8%和8.9%。大宗、地产价格都出现上涨,而猪肉价格没有明显下跌。
但4月11日公布的3月份通胀数据低于市场预期打消了短期疑虑。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3月CPI同比上涨2.3%,涨幅与上月持平。市场之前对3月CPI的一致预期较高,导致弱于预期的数据公布之后,国债期货价格快速冲高。
CPI持续快速攀升的态势被打破。这意味着,在通胀压力有限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将延续宽松状态。光大研报指出,宽松的政策背景下,“稳增长”政策将继续通过加大信贷社会融资投放,改善实体经济资金面。而在稳增长大背景下,随着政策目标趋于统一,实体经济投资意愿将持续回升。资金支持和投资意愿同时改善将推动投资企稳回升,带动经济回暖,经济企稳态势将逐步确立。
超越预期的还有外贸数据。4月13日,海关总署公布中国3月份进出口数据,以人民币计价,我国3月份出口同比增加18.7%,为9个月来首次增长,超越市场预期14.9%,更大幅超越前值-20.6%。
尽管一季度 GDP同比增长6.7%,基本符合市场预期,投资数据却大幅超出市场预期。3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远高于前值5.4%和预期值5.9%。上投摩根分析人士指出,部分因为去年低基数,同时也反映了需求出现了一定好转。投资分项上,基建和地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2%和9.7%,增速上升,但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仅为5.7%,增速有所下降。
风险点
眼下,宏观经济数据显示转好,明星分析师们也摇旗呐喊唱多。
一些投资者在为经济数据的企稳回升而欢呼雀跃时,有些人已经开始怀疑。经济复苏能否持续,是基金经理吴博担心的问题。他密切关注着各地房地产市场交易量、基建新订单、开工、投资增速和企业利润等经济数据。
吴博注意到,春节一个月后,发电量已经进入下行通道之中,由正转负-3.5%,下旬跌幅开始扩大至-11.2%,四月上旬发电量增速为-11.4%。
亦有部分数据显示,实体经济尚未企稳。最近苏州楼价十分疯狂。从4月7日开始,苏州的土地拍卖接连掀起波澜。迄今为止卖出去的13块土地,有12块地价比起始价翻倍,最高溢价率为318.85%。然而这种势头并非能蔓延到全国。4月上旬,一、二、三线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分别环比下降43.2%、25.2%与25.2%;同比增速亦在回落,一线城市逼近零增长。房地产企业拿地意愿依旧较弱,土地成交面积与以往各周相比并未明显增加,甚至还有所减少。
此外,尽管,国内钢材价格依旧稳健,但高炉开工率并没有出现大幅的上涨,依旧处于近期的低位徘徊状态。而3月下旬大中型企业粗钢产量环比已出现负增长。水泥价格方面,西北地区与华东地区价格有所回升,但其他地区价格依旧低迷。中信建投分析师黄文涛指出,整体看,高频数据显示实体经济尚难言企稳。“3月经济改善、通胀温和,处于短期甜蜜中。但4月上旬中观数据显示经济改善力度明显减弱。”海通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姜超认为,美元加息迟到令外部风险延后。而货币超发实质未改,意味着通胀仍将持续回升。经济反弹衰竭、美元加息、通胀上行三大风险未消,仍需居安思危。
IMF在最新一份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上调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预估,从6.3%上调至6.5%。但IMF指出了中国经济转型的风险。报告提到,在转型过程中,企业盈利能力减低,阻碍企业还债情况,推高银行不良贷款水平,当银行因而增加贷款限制时,企业就转向资本市场。同时,企业资产负债表疲弱、银行高负债、债券及股票市场低效率等组合,为内地金融稳定带来风险,使中国政府要达到改革顺畅的目标变得复杂。
宏观经济数据好转之时,一些问题仍有尚未根本解决。自2015年以来,信用债违约事件频发,已经由早期的民企逐步蔓延到国企。4月11日,中国铁路物资股份公司发布公告称,168亿债务融资工具集体暂停交易。此次中铁物资是首家AA+级企业出现违约风险,存续债券金额和涉及机构范围都远超之前违约事件。长江证券陈果认为,一旦相关债券暂停交易,将导致相关的债券持有机构难以及时平仓止损,或将由信用风险演变成为流动性风险,进而对资金市场造成冲击。
对于4月15日公布的3月份经济数据,中金公司点评认为,3月经济数据总体明显改善,好于市场预期。房地产和基建的强度高于预期,但也某种程度存在透支现象,目前速度越快,未来回落的可能性也会越大。房地产和基建增速可能在下半年放缓,下半年需要货币政策放松以及财政加快支出两方面接力来稳定经济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