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润下滑、信用风险升高的背景下,银行拨备覆盖率已经显著下滑;在差异化思路下,7家上市银行将被动态调整拨备覆盖率,降至130%-140%不等
【财新网】(记者 吴红毓然)近期,银监会将动态调整拨备覆盖率的最低监管要求,7家上市银行可能获得下调资格,且有一定差异性。财新记者从多位知情人士处获悉此事。对此银监会表示,该办法仍在研究之中。
据财新记者多方了解,五家国有大行均可能下调拨备;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或将获此资格。按照《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单家商业银行可进行差异化调整的指标包括业务特点、贷款质量、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贷款分类偏离度、呆账核销等。
具体而言,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可能将被下调至130%,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可能将被下调至140%,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则维持150%的要求不变。
按照相关监管规定,银行的贷款拨备率应不低于2.5%,拨备覆盖率不低于150%,以二者孰高执行。在利润下滑、信用风险升高的背景下,银行拨备覆盖率已经显著下滑。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A股上市银行中有 11 家拨备覆盖率低于 200%,6 家低于170%,数值最低的银行为中行,其拨备为153.7%,逼近监管红线。
接近银行高层人士曾告诉财新记者,在春节前夕,多家大行对银监会等多部门高层表达了降低拨备覆盖率这一监管指标的诉求,银行希望降至100%-120%不等,监管高层称将根据经济形势、根据相关指标测算可行性,尽快给出回复,但具体调整细节未定。
拨备覆盖率是指各类贷款损失准备占不良贷款的比例,这一指标体现了银行对风险的吸收能力,也是以往银行利润的重要调节器。多位业内人士对财新记者指出,近两年银行的净利润增长很艰难,是通过降低拨备做出来的。同时,为保证拨备覆盖率达标,有银行也对不良贷款分类进行处理,并未充分暴露贷款质量的真实性。
此前财新报道,除不良贷款外,关注类贷款率、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率、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率、信用违约概率等指标都纳入监管工具箱,并通过信用风险压力测试等方法,全面评估银行业信用风险。
2015年11月,银监会政策研究局副局长廖媛媛在“中国银行业盘点十二五展望十三五”的会上表示,“整个银行业的拨备水平还是处于一个比较高的状态,所以在银行的利润增速仍然为正数、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仍然比150%高比较多百分点的情况下,我们认为统一调整拨贷比这样的政策,可能还需要进一步考量。”
廖媛媛也指出,对于个别银行的要求,《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当中有两条阐述,第一条是可以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差别化经营,针对不同机构有差别化的规定;第二是针对经济处于不同周期,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不同背景,也可以适当地动态调整拨备的指标。
(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