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现在已经是资本市场的“香饽饽”。上新三板的企业越来越多,市场也会日趋成熟和完善。一份正确的公开转让说明书是企业和中介机构对投资者表现出的最基本的诚意。
富姐有话说:
新三板现乌龙不是什么稀奇事,但拿教主马云开涮可能还是第一次。
大家还记得前不久富姐写过的新三板最大乌龙吗?“1300万写成1300亿”的笑话,让一个91年出生的天之骄女和她准备在新三板挂牌的公司顿时成为了头条。
昨天富姐在研究四个工科男倒腾出来的新片场的股转说明书时,又从“公司机构投资者取得公司股权的情况”表格里看到了一个令人惊诧的数据:
2014年5月21日,阿里创投以每股1250元的价格认购新片场250万股,取得20%的股份;
看到这您可能还没看出问题来。富姐告诉你,如果按照这个价格测算,马云持有的新片场股份每股价格高出红杉70倍!
同一份说明书显示,2015年8月17日,红杉盛德投了3600万元给新片场,以每股18元的价格获得16%的持股比例,成为第三大股东。
B轮进入反而比A轮的股价便宜,马云被坑了?富姐认为,虽然阿里创投很壕很有钱,但操持着整个阿里巴巴集团的马云还不至于这么好忽悠。
18元和1250元,对比一下两个数字,就算数学再不好的人,都能得出结论:后者少了一个小数点。
一个小数点在科研领域可能会出人命。富姐从小学就被数学老师教育,点错小数点这种是不应该犯且不可原谅的错误。为什么这些拥有CPA、CFA等等资质的会计师和券商会这么粗心?
富姐的一个会计师朋友告诉富姐,相对于新三板的频繁出错率,A股IPO的报告就很少出现错误。原因有两方面,一是A股IPO项目的利润高,二是新三板的公告很少有人关注。
■“1300万”写成“1300亿”,“12.50元”写成“1250元”,新三板真的是乌龙遍地
土豪马云的项目不被重视到什么程度?这个低幼的小数点错误竟然在股转说明书和对股转系统反馈的回复里出现了两次都没被发现。不信请看截图。
(股权转让说明书)
(回复)
不久前,富姐还写过《新三板史上最大乌龙》一文,90后女学生当董事长,1000万买了价值1300多亿的公司,这“1300多亿”就是个实实在在的大乌龙。
前有“1300万”写成“1300亿”,现有“12.50元”写成“1250元”,而且这两个还不是孤例!
讲真,新三板到底有多少家企业的报告书正确率是100%?
这个富姐可能没有办法回答你。不过这里有一组数据供大家参考。
以2015年10月27日-2015年11月27日这一个月为例,在股转系统公司公告中发布公开转让说明书更正公告的就有119次,平均每天大约4次。
这表明,新三板信息披露出现错误是较大概率事件。
这些乌龙也是五花八门,多集中在数据差错,少数为补充应披露未披露的缺失信息,出错原因让人啼笑皆非。
11月25日,广州易简广告股份有限公司在股转系统发布更正公告,对之前披露的公开转让说明书中“最近两年的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及监管指标简表”的内容进行更正。
11月26日,内蒙古赛飞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股转系统发布更正公告,对其11月24日披露的公开转让说明书中,对股东持有公司股份的单位进行更正,“万股”改为“股”。
11月26日,广东晖速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开转让说明书》更正的公告,将说明书中关于“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直系亲属的持股情况”做出更正。
……
写到这里,富姐不得不吐槽一下这些不靠谱的券商、会计师、律所。对于第二大股东是马云,背后还有红杉资本做后台的公司,都不好好干活,犯这种错误;那些背后没有强大资本支持的企业,岂不是更加草草了事?
■转让说明书频频出错,到底是中介机构不在乎还是股转监管不力?
富姐认为,把公开转让说明书频频出错的原因归结到股转系统头上,还真有点冤。相反,中介机构应该负绝大部分责任。
据业内人士介绍,一般要上新三板的企业都会走这么一个流程:中介机构进场开展尽职调查-挂牌公司改制-中介机构制作申请挂牌必备文件-公司开董事会和股东大会通过挂牌决议-券商内核-提交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公司审查及证监会核准。完成审批程序之后,企业进行信披和股份初始登记,最后确定时间完成挂牌仪式。
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较在主板、创业板上市周期短。公司进入主板或创业板,从券商辅导到股票上市一般需要2年以上的时间,而新三板企业从开始筹备至最终在挂牌转让全部流程预计只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
10月22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发布公告,简化挂牌流程,下放一般性审查功能到主办券商手中。将股票初始登记由现场办理改为在线登记,申请挂牌公司提交股票初始登记申请表也不必等到取得同意挂牌函之后,在审查期的第一次反馈时就可以提交。绿色通道一开,有些企业甚至仅需3、4个月就走完了流程。
操作时间短、操作流程简单,这也是中小微型企业选择在新三板上市的主要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这活儿看起来这么简单,耗时又不长,中介机构为何还频频出错呢?
真相或许有这两方面:
第一,投入产出比不高,谁会认真干活呢?
跟IPO项目动辄几百万的提成收入不同的是,主办券商在新三板这一块赚的只能说是“蝇头小利”。富姐得到的小道消息是,券商辅助企业上新三板挂牌的利润一般在100万以下。而会计事务所的更少,一般是10万+左右。
再者,新三板项目跟IPO项目利润最大的不同点在于,IPO项目主要看融资额度,券商可以按照融资额3%-8%的比例抽取融资的承销佣金;新三板则不然,企业挂牌时绝大部分公司都没有融资,后续即使增发绝大部分企业的融资额度相对于主板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钱少了,自然就随便交差了。
第二:新三板的各方关注度明显比A股市场要低的多。
在从业人士看来,IPO项目历时长,审查严格,回报丰厚。但是如果一个环节出了错,客户、证监会和同行都会侧目,财经媒体也会紧盯着不放,对中介机构来说会“很难看”。
以百度搜索为例,以“IPO招股书出错”为关键词,共搜索出相关新闻287篇。其中大多数都是A股市场上的企业招股书出现错误。像名字出错事件都能引起证监会的关注,更别提财务数据这些重要问题了,媒体更是挖地三尺,穷追不舍。
相比IPO,新三板的关注度却没有那么高。财务数据出错在IPO项目看来是不能容忍的错误,在新三板上面是家常便饭。新三板上的公告本来就少有人关注,何况是细细研究呢?不是谁都像富姐这么执着,对新三板可是真爱。
但券商不当回事儿,会计师不当回事儿,企业不当回事儿,股转系统忙不过来,那可不得是遍地乌龙么?
新三板现在已经是资本市场的“香饽饽”。上新三板的企业越来越多,市场也会日趋成熟和完善。一份正确的公开转让说明书是企业和中介机构对投资者表现出的最基本的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