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林园投资为例,本轮科创板打新中,林园投资获配的新股市值最高,为2.99亿元。如果违规部分没有被冻结的话,7月22日当天的获利就达到3亿元。全部卖出的话,按照20%来计提业绩提成,就能拿到6000万元。”深圳一家私募称。
业内人士称,此次违规超额申购现象被监管部门快速处罚,给私募基金敲了警钟。预计监管部门未来会重点关注这方面违规问题。
私募打新火爆
长期收益还靠选股
得益于首批上市的科创板股票大涨,不少私募的科创板打新产品因此大赚了一笔。私募打新策略一下子变得火热,受到投资者的高度关注。
据记者了解,不少私募近期大力推销打新产品。由于首批科创板打新产品的超额业绩突出,一些不够6000万元规模的产品开始找资金合作发行,部分私募甚至借道公募打新。
星石投资首席执行官杨玲认为,过去由于新股发行有严格的23倍市盈率限制,打新被认为无风险收益。但是,在市场化询价机制下,打新并不意味着绝对收益。从2009年~2012年的经验(本段时期A股通过市场化询价)来看,上市首日有84%的公司即730多家公司收盘价高于发行价。
统计数据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股价逐步回归常态。上市5个交易日后,收盘价高于发行价的公司占比下降到79%;10个交易日后下降到75%,3个月进一步回落到69%;1年以后,仅有54%公司股价仍高于发行价。
“这意味着,处于市场化询价状况下,经过一年的市场交易,有近一半的公司破发。因此单纯依靠打新并不意味着高收益,获得长期收益的关键还是在于选股。”杨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