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而招股书披露的信息并非如此。2018年年末存货中,有1257.47万元库存商品和325.87万元的发出商品,两项合计比上一年年末相同项目合计金额多出了676.73万元。虽然招股书并未披露其中包括多少金额的材料成本,但由于产品的成本构成与营业成本构成基本相同,因此用同期材料成本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78.21%测算,则新增的库存商品和发出商品的材料成本只有529.27万元,与上述3642.44万元差额相比,公司仍有3113.17万元的原材料采购既没有因产品销售结转到营业成本,也没有体现为存货相关项目的增加。显然,这些失踪采购是让人疑惑的。
2017年情况类似,只是在差异金额上没有2018年大而已。2017年原材料采购总额5696.35万元,比同期主营业务成本中的材料成本3703.87万元多出1992.48万元。一般情况下,这必然在存货相关项目中体现出相同规模的增长。
而在2017年年末的存货中,原材料349.85万元相比于上一年年末增加了130.84万元而已,同时,库存商品和发出商品增加了325.39万元,按材料成本占主营成本比例77.67%可测算出其中仅包含252.73万元的材料成本。综合起来,2017年年末的存货相关项目中只体现出了383.57万元的原材料增加,与前述1992.48万元理论增加值相比,还有1608.91万元的原材料采购额在营业成本和存货中没有体现。
报告期内,当虹科技连续出现数千万元的采购与主营成本、存货成本对不上的情况,就算剔除了云服务采购影响,也依然有较大金额的差异。显然,当虹科技在招股书中披露的成本数据是否真实就很值得怀疑了,进而让人对其高企的毛利率产生怀疑。
采购真实性不足
不但采购与营业成本、存货成本之间出现大额异常,即使是其采购本身也得不到相关财务数据的支持。
当虹科技采购的原材料包括服务器、显卡、采集卡以及CDN等云服务,2018年采购总额是9802.16万元(如表3所示),考虑到这年5月1日起增值税税率下调,从月均采购额的角度将前四个月按17%税率而后八个月按16%计算进项税额,则2018年含税采购总额有11403.18万元。
依据财务数据的勾稽原理,跟这个规模的含税采购总额相匹配的必然是相同规模的现金流量流出或者应付账款等经营性债务增加。
2018年当虹科技“购买商品、提供劳务支付的现金”有8012.51万元,与此同时,这年年末的预付款项相比于上一年年末减少了59.15万元,一般情况下这是预先支付的现金而在本年度确认为采购才会出现减少的情况,因此剔除这部分数据的影响,则2018年采购相关现金流量流出了8071.67万元。将含税采购总额与现金流量做对比,可知还有3331.51万元的含税采购额在2018年年末还未付现,由此应当体现为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的增加。
财务报表显示,2018年年末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有3907.07万元,而上一年年末相同项目金额为2276.81万元,两者相比较可知,2018年的经营性债务只增加了1630.26万元,与理论新增债务相比相差了1701.25万元,即有1701.25万元含税采购额既没有体现为现金流量流出,也没有体现为新增经营性债务。
2017年情况相似,含税采购总额6664.73万元比同期的采购相关现金流量3808.50万元多出2856.23万元,这意味着有这个规模的含税采购额没有付现,需要体现为新增相同规模的经营性债务才对。
但是2017年年末的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只比2016年年末增加1786.08万元,与同期未付现含税采购额相差甚远,仍有1070.15万元含税采购额得不到现金流量和新的经营性债务数据的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