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工信部与发改委联合发布的《信息产业发展指南》(下称指南)提出,“十三五”时期,中国的信息产业收入将达到26.2万亿。
同在1月17日,工信部还先后印发了《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三大规划(下称大数据规划、软信规划和信通规划)。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上述三大产业的规模将快速发展,并将成为信息产业乃至整个新经济的主要驱动力。其中,大数据相关产品和服务业务收入将突破1万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突破8万亿元,信息通信业收入将达到3.5万亿元。信息化正在从新要素、新产业、新模式上推动中国新旧动能的转换。
同时,规划强调打造繁荣的产业生态体系,发挥龙头企业的骨干引领作用,激发更多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而作为新兴产业,信息产业需要适度的集聚发展,规划提出设置一系列产业试验区与集聚区,一方面探索经验并试错,另一方面通过集聚增加合作与活力,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信息产业规模快速扩张
“十三五”期间,中国的信息经济规模将持续扩张。根据指南的目标,到2020年信息产业收入将突破26万亿元,年均增速预计为8.9%。
而根据同日发布的三个规划,到2020年,中国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将突破8万亿元。其中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达到55%;信息安全产品收入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软件出口超过680亿美元;软件从业人员达到900万人。
信息通信业在“十三五”末收入将达到3.5万亿元,其中,互联网服务业务收入3万亿元,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累计投资2万亿元。
此外,到2020年,大数据相关业务的收入也要突破1万亿元,而基于现有电子信息产业统计数据,2015年我国大数据产业业务收入只有2800亿元。
参与大数据规划、软信规划制定的著名专家,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软件产业研究所所长杨春立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公布规划的三大行业是信息产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具发展活力的领域。
“信息产业一般包括电子信息产业与信息通信业,而前者又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而大数据一般视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子类,但大数据是个新概念,其和信息通信等行业都有交叉。”她表示,大数据是首次出现在五年规划体系中的细分行业,这反映出大数据越来越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
工信部在1月17日解读规划时也明确提出,大数据将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中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地位越来越突出。同时,大数据也将重构信息技术体系和产业格局,为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机遇。
据了解,公布规划的三个行业将是“十三五”期间信息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其中,相对于电子信息制造业5.8%的年均增长目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与信息通信业的年均增长目标分别为13.2%和15.5%;而大数据的年均复合增速目标更是高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