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产能不仅仅是经济问题
“2015年,我国粗钢产量8.03亿吨,产能利用率只有71.06%,近三成产能是闲置的,但有的企业资金链已经断裂,仍然退不出去,一些亏损企业银行不让破产,还有的亏损企业地方政府不让破产,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成为了社会问题的一部分。”马钢股份(600808.SH)总经理钱海帆曾对本报记者这样说道。
多名钢铁行业内人士也对本报记者表示,我国钢铁企业缺乏市场退出机制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是地方保护色彩较浓,由于企业是当地利税大户,一旦出现亏损,地方政府会通过信贷、财政、税收等多方面扶持,使企业继续生存;
其次是社会保障制度滞后,银行呆账、滞账处置过程中存在种种困难,使一些处于竞争劣势的钢铁企业无法顺利退出;
第三是企业职工安置困难,我国在社保体制方面还有许多旧账没有还清,在企业的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得到完善之前,企业的退出意味着职工生存困难,从而给企业的退出带来巨大的压力。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曾在采访一家黑龙江煤企时了解到,该企业职工平均年龄在45~50岁之间,30岁左右的年轻人占到20%~30%。45~55岁的矿工可以在煤矿等待内部退养;但年轻人要么停薪留职、自谋生路,要么等待市政编制。
但也有企业在员工安置方面有着不错的经验。比如,宝钢集团利用原特钢板块的部分厂区,规划建设了“创客空间+专业服务+投资基金+技术平台”的吴淞口创业园,重点发展先进材料、3D打印、能源环保等科技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为此,宝钢开设了“产城结合”、“产融结合”、“产网结合”等各种培训班,结合企业的创业园区帮助员工转型。
来自武钢集团的官方统计则显示,集团已完成1.4万名员工的分流安置工作。董事长马国强此前透露,对于“去产能”过程中产生的富余人员,坚持“多余人员转岗不下岗、转业不失业”的安置原则。
有趣的是,滴滴此前发布的《移动出行支持重点去产能省份下岗再就业报告》(下称“报告”)显示,有超八成去产能行业员工兼职开滴滴。
根据报告,今年3月,武钢分流职工以后,7000名钢铁工人加入到了滴滴司机的队伍中。30岁的赵昆就是其中的一员,早在去年底,赵昆就开始尝试开滴滴,每个月收入能有上万元。
报告称,在去产能行业的全职司机中,有77.9%的司机原收入在2000~6000元左右。成为全职司机后,原月收入为2000~4000元的去产能员工,平均收入可提高54%,最高可达120%;原月收入为4000~5000元的去产能司机,平均收入可提高10%左右。
钱海帆表示,目前来看,仅仅依靠市场化调节来去产能的做法遇到了很大困难,必须尽快建立“制度供给”体系,加快钢铁行业的供给侧改革进程。
比如欧美等国家“去产能”的经验就是,政府承担钢铁企业相当一部分的社会成本,通过财政、税收、金融、产业等政策,推动兼并重组,扩大消费,促进产能海外转移,淘汰落后产能,鼓励钢铁企业向下游延伸产业链,加速第三产业繁荣,吸纳钢铁行业的过剩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