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市场人士的观点,量、价受挫,说明房地产行业的活跃度出现下降,并将直接影响到其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房地产业增加值为13845亿元,同比增长4.9%,低于同期的GDP增速。
国家统计局将房地产业列入“服务业”的范畴,并细分为70个大类,涵盖新房、二手房、租赁、物业等领域。房地产业增加值是指依靠房地产买卖、租赁、维护等形成的各项收入(包括佣金等)。因此,这一指标虽不同于量、价等直观指标,但能够在同口径下,与GDP做出精准的对照。
自2000年以来,房地产业增加值呈逐年扩大的趋势。其中,从2004年土地出让市场化改革后算起,增长较快(增速大于7%)的年份分别是2005年-2007年、2009年-2011年、2013年、2016年。由于这些年份均为市场“大年”,说明行业增加值与交易市场——而非租赁、物业市场——的关联度更大,且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在其中的多数年份里,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同期的GDP增速,说明当市场向好时,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较大。
实际上,过去多年来,房地产业在宏观经济中享有的“支柱地位”,正是由来于此。
2017年,楼市成交量创下历史新高,房价涨幅也一度达到阶段性高点。但由于基数较高,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速仍然下降,当年二季度已低于同期的GDP增速。2017年全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速降至5.6%,同年的GDP增速则是6.9%。
“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正在下降。”上海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总监严跃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表面上看,这源于楼市调控政策的延续和深化,使得成交量趋于平稳、房价增长乏力。
但从大周期的角度来看,整个行业已经从供不应求过渡到供大于求阶段。虽然棚户区改造仍会对三四线楼市带来刺激,但市场爆发式增长的基础已不存在。且这种变化是不可逆转的。即使租赁、物管市场崛起,其对GDP的贡献率仍然不及交易市场。
严跃进同时指出,这种变化并不是坏事。房地产市场进入稳定发展期,使得其周期性波动不会传递到经济发展中,使得经济增长更为平稳。与此同时,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业的依赖度下降,也会倒逼一些城市的经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