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的房贷业务确实出现了分化。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北京分行主管零售部门的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房地产市场面临一定调控压力的大环境下,该银行的业务重点已不再是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而是消费金融,但依然会满足客户正常的住房按揭需求。
利率上调抑制投机
房贷不会出现大面积停贷,不过利率上涨已既成事实,但不一定是坏事。
某银行业内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当房贷利率上调至基准利率的1.2倍后,已经极少人会用它来加杠杆炒房了。
第一财经梳理发现,北京房贷首套按揭利率已连续上调了5次,从8.5折一直调到了基准利率的1.1倍。上海、广州的多家银行也已将首套房贷利率上浮10%,甚至20%。除了一线城市外,天津各家银行内部协商的首套房利率9.5折优惠也已绝迹,目前最低也只能拿到基准利率。
可别小看这10%。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按照100万元贷款计算,首套房贷执行基准利率时,25年期月供为5787.8元;如果首套房贷款利率上浮10%,25年期的月供就达到了6075.4元。换句话说,上浮10%后,首套房的购房者每个月要多还287.6元。
如果参考北京当前的房价,首套房贷款800万元,还款期限30年,原来月供为42458元,上浮10%后,每个月就要多缴2414元,意味着每年的还贷额多了近3万元。
对于利率上涨及一些银行压缩房贷规模的原因,多位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指出,在当前流动性趋紧、资金利率走高的背景下,上浮房贷利率是市场化行为,监管因素排次位。
上述副行长表示,一些银行房贷停滞的原因在于,风险资产要求更高的收益率回报,对于收益率不太高的产品,同等条件为了追求收益率出现阶段性收缩。出于市场化收益率不能倒挂的考虑,自家银行对房贷额度就有所控制。他认为这种情况当资金面不紧张时便会立即好转。
房贷“新常态”
一切早有征兆。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指出,要在宏观上管住货币,微观信贷政策要支持合理自住购房,但同时严格限制信贷流向投资投机性购房。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谈及房贷时也表示要“适当平衡”。他说,去年部分热点城市房价快速上涨,带动房地产贷款猛增,预计今年住房贷款还会以相对较快的速度发展,但确实要适当平衡,随着政策调整估计会适当放慢。
回到今年年初,1月的房贷创下天量还令许多人记忆犹新。当时央行公布的月度金融数据显示,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03万亿元,同比少增4751亿元。其中,多为住房按揭贷款的中长期贷款增加6293亿元,创出历史纪录。
“房贷环比不增,同比低于去年。”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这是1、2月份央行给各家银行窗口指导时作出的指示。这一阶段商业银行压房贷的主要动力来源于监管。
不过正如前文指出的,此次银行主动压缩规模,并非来自监管层的高压,而是出于市场供求关系以及负债成本的考虑,显得更加市场化。
保障民生的个人按揭贷款该有还得有,但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实体经济复苏,如果能通过价格将炒房的个人按揭贷款逼出房地产市场、流入其他产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