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过快上涨的房价,各地不得不出台调控政策,其中房价上涨最迅猛的合肥和厦门均出台了限贷政策。在合肥,7月1日开始执行差异化信贷政策,商品房最低首付比为25%,部分情况购买商品房的首付比为40%。厦门则于7月15日调整了住房信贷政策,对名下有1套房但未结清贷款或有2笔及以上贷款记录的,从原本执行40%首付提升到60%,并停止向三套房发放公积金贷款。今年上半年出台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相关政策的二线城市还有南京、苏州(楼盘)、郑州(楼盘)、杭州等。
监管层显然也注意到了一些热点城市上半年房价过快上涨的情况。7月14日,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政研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赵辰昕指出,下半年,针对市场分化的情况,应更加注重分类施策、因城施策,促进市场平稳发展。对一线及部分二线城市,要密切关注其库存下降情况,加大住房供应,合理引导住房消费,防止房价持续过快上涨。
“地王”抬高房价预期
央企引领拿地风潮
一二线城市楼市高温还体现在土地价格上,“地王”频出引发各界关注。中原地产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6月,全国50个主要城市诞生的“地王”多达219宗,土地出让金总额首次突破万亿元,高达10243亿元,远超去年同期的6973亿元。杭州、苏州、南京、合肥成交额同比涨幅超过200%。
上证报记者综合各方面数据发现,截至5月31日,在全国超过15亿元的总计105宗高总价地块中,有52宗被国企获得。分析人士指出,央企在房地产市场的扩张缘于“不差钱”。另外,央企正在整合地产业务,其中部分央企为避免被整合而在短期内快速做大地产板块,从而催生高价地。
“地王”扎堆出现,数量和频次屡创新高,北京、上海、深圳、南京、苏州、合肥等热点城市更是逢拍必现“地王”;其中,长三角成为“地王”高发区域,与炽热的房价涨幅比翼双飞。据上海链家市场研究部数据,2016年上半年,在上海土地出让交易中,住宅类用地有20幅(去年23幅),土地面积103.6万平方米,全市住宅类用地的平均溢价率高达158.2%,土地金额共计449亿元,比去年同期上涨11%,占到全部土地金额的近九成。松江、周浦、宝山、奉贤、青浦等区在上半年拍出的“地王”,其楼板价均远高于周边房价,大幅提升了周边现有住房的可售价格,并明显刺激新房和二手房的销售,呈现出“面粉涨价,面包跟涨”的效应。
“地王”效应强烈的还有深圳。尽管“325新政”后当地成交情况迅速退热,上半年全市一手住宅成交面积同比下滑22.8%至242.95万平方米,但龙华“地王”和光明“地王”的横空出世,又为深圳楼市注入一针强心剂。受“地王”效应及周边高价盘成交的影响,宝安区住宅新房均价创下了45625元/平方米的新高。
二线城市土地价格及溢价率也明显抬头。上半年,南京、厦门、合肥、苏州四个城市被业内称为“二线城市四小龙”,其共同特点是房价与土地拍卖价格均大幅增长,出让的大多数地块价格超过周边房价50%以上。此外,天津、郑州、武汉等地也在上半年多次诞生单价“地王”。
不断攀升的土地价格和房价,让许多城市不得不推出一系列的专项政策,如南京针对土地出让实施了限价措施。对此,部分市场人士认为,尽管限价对短期土地价格上涨过快的势头有所抑制,但并非长久之计,当务之急是增加住宅用地供给和全面开放土地市场,应给予一二线城市更多的住宅用地指标,减少对中心城区容积率和建筑高度的管制,在更多的地区试点农村集体土地直接进入非农建设用地市场,尤其是住宅用地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