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下,“脱虚向实”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基调,只有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才能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曾表示:“原油期货是一个产品创新,同时也是一个开放举措。在开放方面,证监会还会有一些新举措,就像石油期货一样,就是让国际的定价基准,能够更多地反映中国的供需情况,这样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3] 主导货币价值尺度 任重道远
经济学家林毅夫曾说:“现在在国际上,中国买什么,什么就贵!中国卖什么,什么就便宜。”从而“中国版”原油期货一上市便被寄予了更多的厚望。但笔者认为,现阶段还不能因为原油期货在国内上市交易并以人民币计价,就可以想当然地开始挑战美元霸主地位,只能说目前的石油美元制度因“中国版”原油期货的到来而开始改变。
据笔者了解,约80%的国际交易在使用美元结算。从广义上讲,美国可以利用美元的“霸主”地位切断任何国家与绝大多数国际贸易的联系。石油美元树大根深,其地位短期内很难改变,石油以人民币大面积结算从而取代美元的条件远未形成,这将是一条需要几代人努力才可能完成的路。
在亚洲,中国并不是第一个在本国推出原油期货品种并以本币计价的国家。值得警惕的是,早在2001年,日本东京商品交易所就推出了中东原油期货合约,以日元定价,但因其期货合约设计不合理,日元国际化步伐的停滞,导致市场参与度越来越低,在国际原油期货市场中的比重不足1%。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日本政府对推进日元国际化的不积极态度是其石油期货逐渐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需要以此为镜。“中国版”原油期货需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完美结合,才能相得益彰,释放出巨大能量。
美国、英国掌握部分原油定价权的基础,缘于其庞大的供给能力、国内需求、发达的金融市场。中东和俄罗斯部分掌握原油定价权的基础是其产出能力。计价币种方面,洲际交易所、芝加哥商业交易所、迪拜商品交易所无一例外地都使用美元报价。而我国在原油这一领域的基础缘于庞大的进口需求,以人民币为计价币种。如何克服国际市场使用原主导计价货币(美元)的强大惯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人民币想要在国际范围内充当价值尺度,其面临的问题是复杂的。
笔者思考,想要促成大范围使用人民币结算,要对现阶段人民币资本项下不可兑换进行改革,提高境外原油期货交易商的积极性和活跃度,尤其是主要石油生产国持有人民币的积极性,使石油出口国通过石油贸易积累大量人民币,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人民币发挥贸易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的职能,继而加速发展人民币对农产品、矿石等其他大宗商品的计价结算,让资本输出和大宗商品计价结算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新引擎。
[4] 开放之举 利于原油相关企业发展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说,笔者认为,中国作为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与其说上市原油期货品种是出于高层次的国家战略考量,不如说是基于最基础的现货石油市场及相关产业链需求的考量,后者显然更具有说服力。原油作为经济运行中的重要商品,其相关联的市场企业本身正需要利用期货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等功能让实体经济更加稳健发展。
原油在整个国家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如此重要的商品,焉能在中国期货市场缺席?但历时之久,便不能不说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笔者认为,从现实层面考虑,原油期货的上市毋宁说是一种补课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