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表示,“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人身险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上限放宽至51%,三年后不再设限”等六个金融领域的开放措施,将在未来几个月内落实。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一步提速,倒逼国内券商提升资本实力,加快发展步伐。当前,券商正通过IPO、定增、可转债等方式补充净资本。
分析人士认为,当前以净资本为核心的监管体系愈发明显,净资本是影响各家券商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严监管和行业发展转型背景下,券商整体业务规模扩张有所受限;与此同时,证券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行业集中度提升趋势延续,促使券商不断“补血”,以便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战略先机。但同时,增资可能引发的“双刃剑”效应,也引起一些业内人士担忧。“机构能否承载大体量的资本金融入,融得的资金能否成为业务开展的健康血液,在融得的资金助力下券商能否以更优异的业绩回报股东等问题,因人而异。一味地融资扩大资本金,带来的结果将不可避免是分化的。”一位券商人士说。
积极“补充弹药”
2018年以来,共有华西证券、南京证券、中信建投、长城证券4家券商IPO申请过会,其中,华西证券首发募资49.66亿,中信建投证券将成为第十一家A+H券商。此外,天风证券、国联证券、红塔证券和中泰证券等还在IPO排队之中。相比2016年和2017年每年3家左右的券商上市的节奏,今年以来,券商机构无疑正在掀起新一轮上市潮。
在定增融资方面,华泰证券定增方案已获证监会核准。华泰证券此次拟非公开发行A股不超过10.89亿股,募集资金不超过255.1亿元,这将创下近年来A股上市券商再融资数额的最高纪录。
申万宏源集团今年2月宣布将定增募集的120亿元资金中的100亿元投向申万宏源证券,其中不超过35亿元用于子公司申万宏源西部证券补充资本金,以扩大信用交易业务规模、发展机构销售业务、扩大投资交易业务和业务。
兴业证券拟募资不超过80亿元定增方案已获股东大会通过。兴业证券在募集资金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增加公司资本金,补充公司营运资金,增加信息系统建设、合规风控等基础性投入,扩大公司业务规模,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虽然部分券商的定增计划受到二级市场走势的影响,但券商对再融资的热情却不减。据iFinD数据统计,近一年以来,已经发布定增预案的券商有兴业证券、东方证券、华泰证券、国元证券和国金证券。这五家券商合计将募集资金超过545亿元。
可转债发行也是券商机构融资“进补”的重要手段之一。4月11日,长江证券发行的50亿元可转债在深交所上市交易。而国泰君安在2017年发行了70亿元规模的可转债。国泰君安指出,公司将保持适当的资本水平,使之与外部环境、公司战略相适应,为公司的业务活动提供竞争领先优势。
其他债券融资方面,数据显示,截至4月10日,今年以来,证券行业共发行311只债券,发行金额2569.55亿元,发行利率从5.56%-7.3%不等。其中次级债12只,发行金额206.3亿,发行主体包括华泰、招商、安信、浙商、财通等券商,单只债券发行规模看,招商证券发行的“18招商C2”次级债规模最大为51.5亿元,发行利率为5.7%。
华东某券商人士对记者表示,实际上,2016年以来的这三年,券商在净资本补充方面的需求都非常旺盛,纷纷在发债、定增,中小券商的上市步伐也越来越快。
两因素刺激融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