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8年,期债延续2017年10月的下跌行情,价格频创新低,10年期国开债收益率升破5%关口,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逼近4%。近期监管政策频繁出台,市场通胀预期升温,期债依然承压。
通胀中枢抬升
从上周公布的经济数据看,2017年中国GDP同比增长6.9%,实现了7年来首次提速;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创2014年来最高。固定资产投资方面,2017年同比增长7.2%,创1999年以来新低,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名义增长7.0%,增速比1—11月回落0.5个百分点。消费方面,2017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2%,创2003年以来新低。总体上,在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以及国际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2017年我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显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韧性和空间,施压债市。不过就2017年一年经济的表现看,呈现出前高后低的特点,前两个季度GDP同比增速均为6.9%,后两个季度增速有所下降,为6.8%,表明经济下行压力有所显现。从固定资产投资的分项看,基建投资累计同比19%,比1—11月下降1.1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累计同比与1—11月相比,下降0.5%。2018年受房地产调控以及基建增速不确定性影响,我们认为,国内经济将延续回落态势,对期债形成弱支撑。
从全年来看,CPI同比涨幅1.6%,比2016年回落了0.4个百分点,特别是,食品价格涨幅比上年下降了1.4%,这是自2003年以来首次下降,而2017年食品价格的低基数为2018年通胀中枢上行带来支撑。近期,随着原油价格上涨以及寒冷天气对蔬菜价格的影响,市场对于通胀预期有所提升,施压期债。不过虽然今年通胀中枢上移,但是不会给货币政策带来额外收紧的压力,故对债市压力有限。
受供给侧改革和环保限产影响,2017年PPI上涨6.3%,结束了自2012年以来连续5年的下降态势。进入2018年,考虑到供给侧改革和环保限产进一步收紧概率较低,同时叠加2017年的高基数,PPI涨幅或呈回落态势。
央行维稳流动性意图明显
1月以来,资金面压力较大,当缴税高峰、金融机构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央行逆回购和MLF到期等叠加施压资金面时,央行公开市场开启63天逆回购操作,放量续作MLF和加大公开市场净投放量,体现出对资金面的呵护,上周按逆回购口径计算,累计净投放5900亿元;按MLF的全口径计算,净投放8055亿元。随着缴税影响逐步减弱,跨月和春节期间对资金的需求再次扰动市场资金面。
央行上周披露,2017年9月30日央行发布关于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的通知,目前有关金融统计工作正在抓紧进行,预计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可于2018年1月25日全面实施,此前央行相关人士曾表示,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将释放长期流动性3000亿元左右。为满足春节前商业银行因现金大量投放而产生临时流动性需求,央行决定建立“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因此资金面压力可控,对债市的支撑作用或逐步得到显现。
外汇方面,近期受美元指数走弱影响,人民币汇率持续走强,有助于缓解资本外流压力,补给国内流动性。
监管层面持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