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对大股东增持不买账
无论产业资本还是公司高管,通常对公司的价值更为清楚,因此,倘若公司股价被错杀,大股东们便有动机在相对低位主动增持,按照以往的规律,由于增持总体向市场传递了公司股价被低估的信号,通常会对股价形成一定的支撑作用。不过,从近期的增持结果看,不少增持却并没有改变公司股价的下行趋势。
因为只能统计近半年的重要股东二级市场交易明细,我们统计自6月7日以来被增持的个股,994家公司发生的3980笔增持交易中,只有1837笔公告日后10个交易日股价实现阶段上涨,占比46.16%。而如果统计公告至今的阶段涨幅,增持后股价实现上涨的交易则将降至1304笔,占比32.76%。由于今年以来,市场存量资金更为关注业绩优良的白马蓝筹公司,倘若公司业绩不给力,在增持对股价的支撑预期和公司业绩基本面相对劣势的跷跷板上,资金显然更看重后者。
观察11月以来得到大股东增持的个股,从业绩的成长性看,335家公司中有223家今年三季报盈利,且净利润同比实现了增长。但另外112家公司前3个季度净利润却以亏损或者下滑收官。以贝因美为例,2016年公司即出现了7.81亿元的亏损,今年中期公司再度陷入亏损,截至三季度末已累计亏损3.83亿元。尽管11月2日、6日、8日公司分别得到了总经理黄焘10万股;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鲍晨5.8万股;副总经理张鸿钊5.5万股的增持,但公司股价却并没有因此得到抬升,反而出现了一轮加速下跌的行情。11月14日,三季报亏损3.03亿元,同比巨幅下滑9090.74%的易成新能,虽然得到了独立董事崔屹的6000股增持,也同样未能在股价上激起上涨的涟漪。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大股东们增持的诚意也有着天壤之别。一些公司动辄增持数亿股斥资数亿元的同时(11月6日至9日,华夏人寿通过二级市场斥资10.91亿元增持民生银行A股1.31亿股),不少公司仅被高管们增持了1手股票,如雪莱特、康旗股份、浪潮信息等。对此市场中不少声音调侃,高管们真真是用“买菜钱”即完成了增持。
大股东增持充满套路
抛开大股东们增持的诚意,如今的增持还往往还伴随着种种“套路”。最明显的如兜底增持,这边厢号召员工增持,那边厢控股股东却在减持。11月24日,东方金钰一则减持公告引发市场关注,公告称控股股东云南兴龙实业有限公司拟通过集中竞价、大宗交易或协议转让等方式减持不超过1.08亿股,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8%。而就在今年6月6日,东方金钰董事长还发出倡议书,鼓励员工在二级市场买入自家股票,并承诺亏损兜底。在倡议书发出3个月后,9月29日,东方金钰的控股股东便以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了2699万股,套现2.81亿元,11月24日公司又再度公告计划继续减持。与此同时,统计显示,今年年中发起过兜底增持的骅威文化、凯美特气、雪人股份、安居宝、宝莱特、乐金健康,其后均发生了高管或大股东的减持事件。
虽然不少公司大股东公开表示看好公司出手增持,甚至喊话员工增持并承诺“赚了给你,亏了我赔”,现实却是因为倡议人自己的股权质押已处于平仓的临界点,如果公司股价继续下挫,老板自己很可能遭遇强平。统计显示,11月以来被大股东增持的335家公司,282家存在股权质押情况。刚刚发布了兜底增持的科陆电子,董事长饶陆华持有公司股份6.07亿股,其中,处于质押状态的股份累计5.75亿股,占其所持公司股份总数的94.72%。11月29日,古鳌科技也再度发布了董事长陈崇君补充质押的公告。截至公告日,陈崇军共持有公司股份2855.5万股,其中2413万股进行了质押,占其所持公司股份的84.51%。
另外,随着股价的持续下跌,还有一些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价格出现了倒挂。11月以来大股东出手增持的公司中,已有17家今年公布定增预案的公司收盘价不及增发预案价格。莲花健康、神州长城、力帆股份等公司的最新股价,甚至已较增发预案价格出现了超过30%的折价。为了稳定股价以保证公司再融资能够继续实施,不少公司的大股东们也会站出来增持自家股份。
大股东的增持只能当作判断公司价值的大致信号之一。只有更加注重公司基本面的研究,并且选择企业估值低于合理价值且公司未来有比较好发展前景的时间节点进入,增持行为才会有更大程度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