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钢铁电商平台的业务模式大致可分为3种,即撮合交易、自营与寄售。撮合交易的利润最低,部分平台已经逐渐放弃此类业务;自营业务则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由于钢材价格波动大,大型钢铁电商如果库存较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陷入亏损。寄售业务是目前钢银电商等平台大力发展的业务。2016年,钢银电商寄售交易服务占其营业收入的比重已经达到87%;从2016年年报来看,钢宝股份等也在提高寄售业务的比重。
不过,这也意味着,钢铁电商平台的业务可能会越来越趋于同质化。
据了解,目前国内涉及钢铁电商大大小小的平台已有上百家,各家的业务模式没有太大差别,但各平台的“先天优势”却差别明显。其中,上海钢联已在创业板上市,并控股了新三板公司钢银电商;宝武集团旗下有2016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的欧冶云商;中国五矿与阿里巴巴联手打造了钢铁服务平台“五阿哥”,以及上市公司欧浦智网旗下的欧浦钢网等。另外,市场上还活跃着找钢网等大型钢铁电商平台。
与此同时,一批中小企业还在陆续加入“战场”。今年5月,新三板公司报春电商公告,该公司业务从“互联网及经济信息技术服务”等变更为“从事钢铁现货交易电子商务服务”。
事实上,大型钢铁电商平台的竞争优势十分明显。爱分析分析师李喆指出,B2B电商和上游供货方一直在博弈,平台的购买量越大,议价能力就越强。当资源越来越向大平台集中,中小钢铁电商平台的生存会越来越艰难。
今年9月,钢银电商董事长朱红军在出席某论坛时对媒体表示,钢铁电商行业在经历了野蛮生长后迎来了发展的关键时刻,是否能“熬”过这段时间,将成为决定钢铁电商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朱军红认为,这个阶段将持续两三年,在此期间如果找不到清晰的盈利模式,“死亡”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2017年上半年,中钢网的收入已跌至11.4亿元,同比下降高达63%。而市场对其的预期,或已体现在市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