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化工三季报业绩大幅上调,为进入调整期的周期股注入一丝活力。不过,三季报的预增并不能完全打消市场疑虑,即在供需均在缩减的情况下,周期行业的高增长能否持续?四季度或是一个关键的考验期,严格的环保督查,需求端的变化、成本价格、货币政策等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导读
在前期商品上行阶段,已有大量资金开始从市场撤离,最为直接的表现便是市场整体持仓规模的下降。若按照10%的保证金标准保守估算,7月至今市场流出资金接近140亿元。
时近10月,此前飙涨的大宗商品整体进入调整,中、下游产品涨势随之暂停。
事实上,9月4日,追踪30个品种的文华商品指数创下164.9点新高后,便开始连续调整。截至9月26日收盘,这一指数已经下跌至154点,已经吃掉了6月以来涨幅的三分之一。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宏观经济数据不理想,导致市场对需求的担忧开始加重,加上供给端减少的预期,也出现了阶段性弱化。”中信期货投资咨询部副总经理刘宾26日指出,其次为美联储开启缩表,虽然美元短期涨幅有限,但是也对大宗商品形成压制。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在前期商品上行阶段,已有大量资金开始从市场撤离,最为直接的表现便是市场整体持仓规模的下降。若按照10%的保证金标准保守估算,7月至今市场流出资金接近140亿元。
前期钢铁、有色等周期股的上行,主要得益于商品上涨带来的企业盈利能力改善,若四季度持续调整,以及去年同期价格处于高位的影响,四季度周期行业盈利提升空间相对有限。
多因素促阶段性调整
与股票市场相比,商品运行的趋势性无疑更为明显。如2016年10月“1.0行情”后,商品市场从今年2月一直调整至5月底,6月初开始的“2.0行情”持续了三个月。
如今,市场再次进入“十字路口”。9月初至今,商品市场全线回调,其中螺纹主力从高点4194元/吨,一路跌至3600元附近,作为国际定价的铜也出现明显回落。
是什么促使曾经强势的商品,近期出现集体回调?
“之前商品整体上行,是受到国内需求相对平衡,而供给侧减弱影响。”刘宾指出,但是如今预期已经发生改变,使得市场对下游需求担忧加重。
此外,美联储启动“缩表”也对美元上行构成利好,这对大宗商品继续上行带来压力,尤其是部分海外定价的商品受此影响更为明显。
实际上,就在前期国内商品上涨阶段,已有部分资金开始从市场中逐步撤离,这体现在整体持仓数量的变化上。
数据显示,7月13日所有商品总持仓金额为1.61万亿元,至9月26日收盘,这一数字已经下降至1.47万亿元。
由于40余个品种保证金标准各不相同,即使整体按照10%的保证金标准估算,上述期间市场持仓资金减少了138亿元。
“市场处于调整状态,即使资金继续撤出也很正常,但截至目前还没看到大规模撤离的情况,市场的热度也没有出现大幅下降。”刘宾评价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比历史数据发现,1.47万亿的持仓额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高于前述“1.0行情”市场水平,2016年9月1日时持仓额为1.19万亿。若未来能够重拾涨势,势必也会吸引资金重新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