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期货的人都很苦恼,实际上作为分析师我也很苦恼,为什么呢?因为面对商品期货纷纷扰扰,信息错综复杂,我们该抓住什么、放掉什么、重点关注什么、一阅而过什么、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面对这个问题我们都很迷茫,对此我们一直在思考,苦苦追寻,下面我将最近一段时间思考做一下总结,试图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要明确我们研究的目标,其次研究的目标受什么因素影响或者说商品的定价因子都有哪些,我们来一一阐述。
我们的目标是研究商品的价格,更具体地说是交易所可交易的未来的商品的价格,特别是以美元或者人民币计价的商品价格体系(商品定价权中美两国的分量举足轻重)。
研究商品的价格,首先应当考虑的是它的货币属性。商品的价格是以某种货币度量的数值,这个因素也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地方。货币因素对商品价格的作用最直接体现在计价上,无论是这两年热炒的美元加息周期美元指数走强,还是说人民币贬值,都对商品的行情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
这样的行情今年出现了不少次,比如六月底离岸人民币连续三天暴贬1000多个基点,从而引发商品的一波全线暴涨现象以修复内外价差。
抛开货币计价这一非内部因素外,我们来看影响价格的内部因素都有哪些或者说商品的定价因子都有哪些。
我们知道,古典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是均衡价格理论:供需关系决定价格,商品的价格是供需相等的均衡点。那么对于期货呢,也是如此。只不过期货交易的标的是期货,未来的商品,也就是期货交易的核心逻辑是未来的供需平衡,未来的均衡点。当然了,结果和预期差之千里的情况也经常出现,预期本来就意味不确定性。
图1:均衡价格的形成
图2:供给端的失衡再平衡过程,近来以供给侧改革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