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市场是全球最危险的资产市场?不是说债市是最稳定的市场吗?因为买卖债券者多为机构投资者,同时债券可为投资者带来稳定的收入,投资者入市后多抱持长期持有的策略。既然如此,为何说债市是危险的市场?原因在于各国现行的货币政策。
为求刺激经济,各国央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其中日本央行﹑欧洲央行及瑞典央行更采取负利率,期望透过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或增加银行存放过多存款储备金等的成本,驱使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可是事与愿违,银行及机构投资者透过低廉成本取得资金后,并无将资金投放在实际经济内,反而将资金投放在资本市场,当中具有固定回报的债券,实时成为投资者宠儿。在资金涌入的情下,个别国家发行的国债已变成负利率,其中日本10年期国债孳息率为负0.12厘,瑞士10年期国债孳息率为负0.31厘。即投资者在买入该批债券后,需要向债券发行人支付利息。为何债券投资者明知要向债券发行人支付利息,仍要买入债券?这与投资者在全球无法物色投资者机会下,宁求保本而不愿冒风险。
这一种不愿对风险追逐的投资策略,形成对债券的偏爱,亦因此埋下了危机的种子,因为现时资金涌入债市,与投资者深信环球低通胀,甚至出现通缩的机会持续高企。在扣减通胀后的实际利率仍属高企,投资者预料各国央行仍然保持超低息以刺激经经济增长。在此思路下,理应债券市场绝对是投资者信心之眩
不过凡事总有物极必返的局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发表的报告指出,全球出现滞胀的风险正在增加,这与全球经济增长处于超增长期太长。IMF的最新报告更将全球经济增长预测,由原来如此的3.4%降至3.2%。
滞胀,相信不少投资者已遗忘了词汇。滞胀的定义为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出现高通胀及高失业率的情况。在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美国正经历了滞胀,为了解决此问题,时任联储局主席的伏尔克透过大幅加息,以对抗通胀;同时列根政府却通过多项宽减税务措施,为经济带来活力,后来在经济学的教科书上,便出现「供应派经济学」这名词,这与联储局大由加息以压缩多余消费及投资,同时政府透过宽减税务来鼓励企业投资。在这一种看来互相抵触的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却成功推动美国进行结构性改革。为90年代中叶的经济繁荣打下基矗
但是目前在多个主要国家或地区,通胀水平接近零,就如前文所述,在扣除通胀后后的实际利率仍高企,高通胀基本上是遥不可及。更重要者是各国或地区央行实施超低息政策多年后,通胀水平仍低于2%,同时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向下,所以根本上是不会出现超过通胀。就算商品资源价格回升,亦难以指称高通胀时代将降临。就以油价为例,油价已2月时从低位每桶26美元攀升至43美元,即2个月内累计升幅超过65%。可是与去年同期油价每桶处于接近60美元相比,即现时油价为去年同期油价比较,仍有30%折让。更何况现时美国主要油库已接近完全饱和,反映出作为全球原油消费国的美国,其对原油需求暂时见顶。在这样的条件下,油价又岂会出现弹升,难以指出透过油价而引发滞胀。
既然如此,为何IMF又为何会指出日后出现滞胀的机会增加?这要视乎资金会否进一步追逐大宗商品及食品,以及楼价会否再上升。对于各国或地区央行而言,楼价升势已让其感到苦恼,并且接连对楼市推出调控措施。就以美国为例,芝加哥的商业物业价格已攀升至极高平。如不及早作出制止,便会酿成楼市泡沫,同时亦会推高胀。这一种如不正视,最终便有机会促使个别国家及地区陷入高通胀之苦。至于高失业率,则与低息环境下,促使原来已不愿寻找工作者重新投入市场,结果劳工市场根本并无足够职位应下,失业率逐渐回升。
若市场上出现滞胀,各国或地区央行调整其货币政策取向,由超低息改变为回复至正常水平,现时极为炽热的债市实时冷却。据《彭博》报道,现时全球国债规模达48万亿美元,平均孳息率只有1.29%;报道又指出现时市场上由已发展国家政府发行的债券,其孳息率低于零的债券规模达随7.8万亿美元。如市场预期般,全球出现滞胀,促使央行大幅加息。届时债市会出现一个投资者难以预测的情境,就是债市爆破?这确实是无人可以估计得到。不过《彭博》引保德信金融集团的分析师指出,预料美国10年债券孳息率将降至1.25厘。这一种如此分歧的看法,哪一个可信程度会较高?投资者现时应该采取的策略应是较分散投资,孤注一掷绝非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