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与原住建部部长坐在一起聊家常,的确是记者今年跑两会挺开心的一件事。
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是因为在监督舆论过程中,记者可以深入到普通民众无法接触的人物或事件现场,与那些叱咤风云、事关大局的核心人物近距离对话。当然,记者的这种“特权”植根于将事实还原给公众这一基本前提。相信对于世界各国的新闻记者而言,能够将职业的劳累与危险抛开不顾而矢志不渝,最大原因就在于职业本身所衍生出的成就感与责任意识。
春天的相遇
2016年春天的北京,我参加全国两会新闻报道期间,有幸与会议间隙“休息状态”的姜伟新相遇。那时,和他在一起的还有另一位女记者,我的加入好像使气氛更加活跃起来,因为我的性格是“人来熟”。
但姜伟新的性格却是沉默寡言,至少此前我是这样认为。据说,在新闻媒体面前,他不苟言笑,所以记者在写姜伟新的稿件时,总爱将他描绘成谨慎少言、眉头紧锁、总是躲避记者追访的“神秘部长”。在新闻图片中你看到的,也往往是那样的姜伟新。
与缺少直观感受带来的“错觉”类似,早些年在电视镜头中见到的姜伟新,的确是如上面描述一般——当出现在媒体聚光灯下以及摄像机面前时,他总是一副古板严肃、嘴唇紧闭并“弧线向下”的样子。作为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他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人们判断房地产市场未来走向的重要依据。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房子的重要性因人而异,或者超过股票或者仅次于股票,但无论如何都不会排到第三位去。
2014年6月27日之后,姜伟新卸下了住建部部长职位,他开始愿意对媒体说话了。只是,对于与房地产或房价等沾边的话题,他仍是推辞与沉默。有媒体同行告诉我,姜伟新数年前的一句话和一张照片,在记者圈里广为流传——他曾对记者说:“你看我头发都白了,一半为了房价,一半为了记者”;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经过时,姜伟新曾向呼喊他的记者“拱手作揖”,请求不要采访,这一幕却还是被记者拍摄与定格下来了。
向记者“求饶”的原因,据媒体猜测,主要应在于住建部有些尴尬的地位和职能定位。即使到了现在,住建部部长仍然是一个“坐在火山口上”的角色。实际上,虽然住建部属于国务院“房地产调控部际联席会议”的牵头部门,但业界人士看来其权力和手段都十分有限。在中国,对楼市影响最大的更多在于宏观经济趋势、信贷政策甚至限购等行政性手段,但这些都不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所能掌控的。换句话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能否调控好,住建部根本起不到关键作用;而一旦搞不好,舆论的焦点却都会集中到住建部来。
今年遇到姜部长,他已经不再是住建部的掌家人。1年多前,这一“最难当的部长”角色由现任部长陈政高接替。姜伟新卸下“担子”后,对媒体记者似乎不那么拘束了。
与记者“玩自拍”
我加入之前,那位女记者已经与姜伟新搭上话了。我的出现以及我立即提出要与姜部长“自拍”的要求,打断了他们的谈话,以至于拍完照,女记者不得不提醒姜伟新刚才说到哪儿了。
为了表示歉意以及没有拒绝我“与部长自拍”的冒昧请求,我随即起身跑去服务台取饮用水,我为自己拿了一杯白开水,为姜伟新拿了一杯绿茶。因为烫,我先是将他那杯水放在地上,并继续聆听他们谈话。
我与这位女记者一边倾听,一边伺机插话。女记者介绍自己平时对房地产行业的关注度并不高,负责的条线也与此无关,言外之意是不会像“狗仔队”那样对姜部长刨根问底;我则在思索怎么找到他感兴趣的话题,让这次貌似闲聊的谈话能够产生一些价值。不管怎么说,能在北京遇到前任住建部的掌门人,不问些“擦边球”的问题实在是感觉有些亏。
“姜部长,您听说了链家地产金融业务的事吗?对此您怎么看?”问完话,我转过脸去瞅着姜伟新。只见他恢复了往日住建部部长时的神情,眉头悄悄紧起来,轻松的表情略有收敛。短暂的沉默后,我继续探问:“您是没听说这事儿,还是因为我们是记者,您不便表态?”
坐在身旁的姜伟新,态度依旧平静。几秒钟的沉默后,他用低低的声音回答:“我当然知道,但我不想说。”
这时,我估计放在他脚边的茶水已经凉了些,便弯腰拿起来,递给他。姜伟新用双手接过,并没有立即喝或者是靠近嘴边尝试着喝,而是一边端着,一边与我们对话。
我则是一口接着一口地喝水。我问,姜部长您退休后,是不是还在从事什么研究工作,是不是在相关的行业协会做些事?他回答说,自己没有在什么协会工作,更多的是读书,还有与朋友会面交往,里面不乏产业与企业界的人士。
我和那位女记者都知道,不能用房地产市场的话题去试图发问,因为姜部长对媒体始终仍未“脱敏”。全国政协委员以及原住建部部长的身份,令他的每一个表态都完全可能被媒体解读。而现在他身旁就是两位“虎视眈眈”的记者。
与共和国同龄的姜伟新部长今年已经超过65岁,按照相关规定,已经到了正部级官员的退休年龄。1年多来,姜伟新至少不用再为“躲避”记者烦恼而增添白发,也不用如以前那般操心房价涨得过高过快。不知是不是记者的“自拍”请求调节了气氛,姜伟新主动介绍起他的退休生活来。
“读书,还有交朋友,有年龄相近的也有忘年交。”姜伟新的谈话变得主动起来。他接着说,交朋友很重要,年轻人也一定要有两三个很知心的朋友。交朋友有的是“一锤子买卖”,有的是长久的朋友。
说到这里,姜伟新转过脸来分别对着我和女记者问道:你们说是不是啊?我俩赶紧连声地、而且是发自内心地回答道:是的是的,交朋友不能是一锤子买卖。
话匣子慢慢打开
姜伟新主动地接着往下说:“去年底我在一所大学——这个学校的名字不能透露,说了你们就知道了——给学生做演讲,给他们谈人生观。因为不是谈世界观,所以来听的学生还不算少,坚持到最后的也不少。”
我虽然没有怎么说话,但因为一口接着一口喝,所以水杯已经见底儿了。姜部长依旧是双手端着那个装着绿茶的一次性水杯,好像一口也没喝。由于谈话渐入佳境,我们3人开始由“一条直线”变为“三角形”,姜伟新在中间,我俩分居左右并不断向他靠拢。
姜伟新继续和我们聊天,话匣子已经打开了。他主动谈起住建部以前主要是管工程建筑,对老百姓住房价格方面管得少,那是以后才逐渐有的;谈起他以前是在国家计委工作,后来去了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但总体上工作内容“计划经济”色彩的东西比较多……
谈话时,一位女服务员走过来收拾水杯。我主动将喝完的空杯子递过去,还热心地帮忙将她手中其他几个杯子有序叠在一起。但是,服务员并没有收拾姜部长的杯子,因为里面的水还是满的。
“你好!帮我取一杯白开水来,谢谢!”姜伟新对女服务员说。随后才把绿茶水杯递给她。
这时我说,姜部长,我去帮您拿一杯白开水来吧。“不用,没关系。”姜伟新回答着,然后继续向我们谈起与计划经济色彩有关的那些记忆。
想起绿茶的事,如果是我,可能会立即说:我不喝茶的。
“玩自拍”我嫌不过瘾,谈话间隙,我又拜托那位女记者帮忙,为我和姜部长合影,以突出背景所显示的地理信息。从拍摄效果来看,略优于手机自拍的那张。
写这篇随笔,是在与姜伟新部长坐在一起交流后的当晚。出于尊重,我没有未经允许偷偷录音,或许记忆会有些许模糊或遗漏。姜部长说为大学生做演讲的具体年份,我可能记错了,是去年或者前年?在完成了当天新闻报道写作任务后,尽管时针已经指向凌晨,但我的头脑依旧兴奋,想要用文字把“今天真是愉快的一天”完整记录下来。我也希望明年还能与姜部长“拉家常”,但不知今年的楼市会怎么走,会有哪些新的话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