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创投概念热度不均,实体创投却经历着一轮资本寒冬。不少企业面临着被投资方断粮,被行业大佬清洗的下场。创投热情真的高么?正真借助创投上市新三板再转板的公司又能有多少?
一半死了,一半半死不活
过去两年时间里,每天都有创业公司获得融资,也有创业项目终止、倒闭。2014年全年,拿到A轮投资的企业高达846家。但是,上述企业上半年只有大约四分之一拿到了B轮融资,大多数的创业项目很可能会饿死,成为阵亡名单上的先驱。
有统计表明,今年前半年,已经有超过300家涉及16个领域的中国互联网创业公司相继倒闭。
O2O是本轮创业热潮中最受追捧的商业模式。与过去团购江湖“千团大战”类似,O2O热的结局很可能与团购热殊途同归。比如这次与B轮失之交臂的“功夫熊”。
作为经营推拿O2O明星产品,功夫熊于去年10月上线,不到两个月就先后获得数百万元天使投资和数百万美元的A轮融资。5至7月,功夫熊收购了五家上门O2O平台,并借此将服务范围覆盖到全国各地
然而功夫熊并没有估计到业务扩张之后的窘境。为了迅速占领市场,功夫熊招了很多技师,但有一部分技师不是学医科或者理疗出身的,而是做SPA的。他们不仅业务不专业,还私自减少服务时间,敷衍客户。由于技师资源缺乏,功夫熊并没有解雇上述技师。
此外,“功夫熊”还存在员工跑单等问题,造成客源的流失。目前,功夫熊在广州的技师由100多名减少到30多名。此次功夫熊被传B轮融资不成功,很可能面临无钱可烧的困境。
类似的故事正在不断的上演。互联网创业新媒体品途网作者李星给出了如下解释:
1,大量盲目跟进的项目会在资本寒冬期死掉,这是行业优胜劣汰的正常现象;
2,垂直类的项目对抗风险能力较弱,要么被业内平台或者BAT整合,要么消失;
3,笑到最后的巨头极有可能握手言和,共享其成。
创业者的死亡名单
创业公司难以为继,原因五花八门,但总结起来有三点:同质化严重、盈利模式不清、资金链断裂。品途网发布了一份O2O企业死亡名单,并总结了各类创业公司死亡的原因。
餐饮类死亡名单

死亡原因:直接用钱“砸”用户来培养用户习惯。但在烧钱、补贴、砸流量、抢用户等混战背后,用户能够持续选择的入口是有限的,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甚至BAT都有可能成为直接竞争对手。
生活服务类死亡名单

死亡原因:烧钱现象严重:58到家、阿姨帮、泰迪洗涤、e袋洗等,拼到最后都是看烧钱能力和整合资源的运营能力。
出行类死亡名单

死亡原因:对于初创者而言,出行类领域O2O创业是有较高门槛的。尤其是汽车平台类项目,BAT三巨头分别涉猎了滴滴快的、Uber等出行公司。对于初创公司来说,简直是内忧外患。除了国内新近改名滴滴出行、哪里都要插一脚的滴滴外,还要面临着来自国际巨头Uber的威胁,它挂着拼车的羊头,却做着专车的生意,直接威胁拼车和专车两条产品线。因此打车平台基本上没有机会可言。
美业类死亡名单

死亡原因:美发,美容需求频次低,也并非是刚性需求,行业标准不清晰。而且上门服务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卫生问题,能否请来门店里真正的“大牌”上门也是一大难题。
教育类死亡名单:

死亡原因:行业巨头半边天:新东方、好未来、腾讯课堂、淘宝同学这样的教育企业继续飞速发展,BAT等巨头持续通过并购或者入股的方式融合更多垂直教育企业,布局各自的生态教育圈,因此小企业想要发展生存会很难。
旅游类死亡名单:

死亡原因:目前已关闭的旅游O2O绝大多数是产品出现了重叠。近年,线下传统旅游开始向线上布局,但一些巨头也逐渐从线上向线下转移,力图掌控线下资源及服务。在市场竞争格局下,新的创业者们似乎已经失去了竞争的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