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日的中法工商峰会上,李克强称,中国经济有能力实现7%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7月16日会见世行行长金墉时,他说,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使市场有稳定预期。
而8月25日,在会见哈萨克斯坦第一副总理萨金塔耶夫时,李克强又说了,中国经济整体平稳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运行仍保持在合理区间,而且支撑实体经济向好的积极因素正在不断积聚。
李克强频频表态的背景,是最近中国金融市场的动荡:就在同一天,央行宣布降准50个基点、降息25个基点以便向市场注入更多流动性。此前一周,全球股市接连受到重挫,国内股市大幅波动,更早之前,人民币贬值令全球市场震动。
DT君梳理发现,2013年3月就任总理后,李克强已至少50多次公开对中国经济发表看法。总理历次经济表态的时机背后有何玄机?表态对市场而言究竟有何意味?
表态时机有“讲究”

DT君发现,总理在不同时期对经济有不同表态,往往与当时的经济状况或资本市场表现有某种呼应。
2013年3月,李克强刚刚当选总理时即提出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这时的“克强指数”正处在“上升通道”,并在当年8月,达到2013年以来的最高点。克强指数是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银行贷款发放量三种指标的结合,被诸多市场人士认为比GDP更能反映中国经济实际情况。
就在“克强指数”达到历史高点之前不久,2013年7月李克强第一次提出“合理区间”说:宏观调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
有分析认为,“合理区间”说意味着中国决策者对经济放缓的容忍度提高,不再纠缠于一城一池的得失,宏观调控的眼光也更加长远。DT君猜想,在形势相对较好的档口提出“区间”说,速度稍稍降一点,市场的敏感度或许更低一些哦。
等到2014年2月来,“克强指数”呈现出逐月下降的态势。2015年2月,“克强指数”更是出现了2013年以来的首次负值,次月才归正。
这个最低点恰好发生在今年“两会”前。“两会”上李克强多次发言,话里行间透露出当前经济形势带来的压力:
很多财税、金融政策,宏观调控工具,我们还没有完全使用。如果遇到更大困难,我们会出手的。
四川有抗震精神,现在我们就要发扬这种精神,顶住经济下行压力。
如果速度放缓影响了就业收入等,逼近合理区间的下限,我们会在稳定政策与稳定市场对中国长期预期的同时,加大定向调控的力度,来稳定市场的当期信心。
今年6月以来,国内股市持续动荡,外界对中国经济的忧虑增加。在这之后,李克强在对经济表态时多次强调了“信心”。
当前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我们有能力、有条件保持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中国经济有能力实现7%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
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经济运行缓中趋稳,处于合理区间,许多指标出现回升势头,经济发展的活力动力增强,有效提振了各方面的信心。
“大白话”被热转
DT君注意到,李克强在谈经济时,在必须使用的一些专业词汇之外,还常常使用容易理解的大白话和形象化语言,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每当下面这些“金句”出来,都会引发一波民间传播热潮。

李克强在经济表态中还特别喜欢创造性地使用一些新词。且上任以来年年都有新词出现。
2013年3月17日人大闭幕后的新闻记者会上,李克强首次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3个多月后“合理区间”的概念也被提出,即: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
2014年4月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没有扩大赤字、采取“强刺激”的考虑。在此之前,“强刺激”一词几乎不会出现在政府的各种报告、会议中。
2014年7月李克强又提出“定向调控”:实施定向调控是宏观调控方式的创新,是区间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区间调控的深化。
今年7月10日,李克强在“定向调控”的基础上又创造出了“相机调控”:更加精准有效地实施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
表态关键词:改革转型、宏观调控、稳增长

当选总理两天后的人大闭幕后的记者会上,李克强当选总理后第一次系统谈了对中国经济的看法:
要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并且使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新提升,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这之后,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全体会议、经济形势座谈会及各种外事活动中,李克强频频对中国经济表态。归纳起来的关键词主要有:改革转型、稳增长、宏观调控。
想知道李克强具体怎么来阐述这几个中国经济关键词吗,DT君已经给大家整理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