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名家视线
财经人士 黄湘源
什么样的救市都代替不了改革。所谓回归市场常态,并不是回到市场未改革前,而是重新让市场进入推进注册制改革的正常轨道。
对于本轮救市主力军证金公司的退出,市场或可以说既有出乎意料之遗憾又有不出意料的预感。出乎意料的是,大盘指数所表现出来的救市效果目前尚未得到巩固,而且还大有不稳之势。如果选择在眼下这个时候退出,为时过早,不免会有前功尽弃之虞。不出意料的是,证金公司虽然顶着国家队的名号,却并没有多少足够的自有资金,所投入救市的资金大多来自既有一定期限又需支付利息的银行贷款,这从一开始就意味着它的救市行动只能更多是短期行为而很难成为长期行为。就此而言,证金公司将所持部分指标股转让给汇金公司,并不是不可理解的。这一方面有利于借汇金之力继续维持股指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减轻证金公司的资金周转压力,可谓一举两得。
今天的救市,不光是为了维护市场当前的稳定,恢复市场的理性,同时,也是为了加快推进注册制改革,进一步实现市场的优化和经济的转型。时至如今,也许我们已经没有必要过多地纠缠在这次救市期间该不该暂停新股发行的问题上争论不休了。不过,如果不能更好地使股市在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尽快恢复融资功能、优化资产配置的功能,也就谈不上什么投资回报的功能,更谈不上如何起到为推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新经济的全面创新助一臂之力的更大作用。而这,显然应该是没有疑问的,也是不容争议的。
如果救市目的主要并不在于救股指,而是“以稳促进”,通过化解一切有可能影响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负面因素,为下一步的深化改革和经济转型增添正能量,赢得更多更好的时间和空间,那么,证金的退出和汇金的接手就不是不好理解,而是可以理解的了。问题在于,事情究竟是不是能如人们的良好预期,这显然更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根本的问题并不在于证金公司的退出不退出或入市不入市操作,而在于眼前的政策市和未来注册制改革后的市场化如何接轨。在市场看来,什么样的救市都代替不了改革。所谓回归市场常态,并不是回到市场未改革前,而是重新让市场进入推进注册制改革的正常轨道。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则一言不合即跌的现象也许并不会越来越少,而只会越来越多。
在某种意义上讲,让这个现在还没有准备好多空平衡运作机制的市场稍稍放松一下,以便尽快地恢复正常股市的常态化也没有什么不好。至少,通过这次的救市,国家学会了怎么打多空战,市场懂得了如何适应多空战。这对于今后的市场走出过度依赖国家队救市的政策市依赖症,在进一步规范的基础上恢复常态化运行,应该说不无好处。不过,人们如何看待和对待救市是一回事,而股市如何才能在推进注册制改革的同时,为市场的常态化运行提供完善和健全的法律法制规范则又是另一回事,尤其是在此前的救市过程中不免因为特定的危机解救需要而使用了一些暂时来说可能法律依据不够的方法的情况下。也许从积极的方面去看,不妨认为这就是创新。而从改革的角度来看,市场制度建设和法律进步所更多地需要的则还是跟改革配套得起来的规范。
无论如何,《证券法》的修订是市场的一件大事。就当前而言,当然也必然将是救市和改革微妙切割的结果。在今年4月修订草案已经由人大常委会进行第一次审议,目前立法机关正在对修订草案进行完善的情况下,诚如证监会发言人所言,证监会将全力配合,并希望尽快安排第二次审议。对此,市场有更大的理由寄予更多的迫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