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建设:打造全产业链,受益城镇化和国企改革双利好
浦东建设 600284
研究机构:东北证券 分析师:王小勇
报告摘要:
新增订单充足,保障2016年业绩增长。公司2015年年报数据显示:实现总营收31.64亿元,同比下降15.98%,归母净利润3.79亿元,同比上升7.5%。
公司营收下降主要是由于主营业务施工工程在建项目实现的工作量同比减少,而归母净利润增加主要原因是财务费用少于上年同期。今年情况有望大幅改善,据统计,2015年12月份以来公司新签重大合同额达到11.12亿元,包括川沙广场改建项目、上海轨道交通18号线工程、惠南镇东城区商品房项目、上海浦东新区杨高路改建等。综合来看,目前公司在手订单充足,预计2016年业绩回升比较有保障。
打造全产业链,持续受益城镇化和国企改革双利好。在积极推进主业的同时,公司还积极向4个方向转型:一是积极开拓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区域开发等新领域;二是加强投融资管理和技术研发;三是加快由BT 业务模式向PPP 业务模式的转变;四是致力于实现由“投融资+施工”向“设计+投融资+施工+运营”的综合基础设施全产业链转型。受益于国家新一轮城镇化建设驱动以及政府对PPP 模式的推广,公司基建业务有望持续快速发展。同时,公司作为浦东国资委控股下规模最大的基建集团,有望受益国企改革带来的资源整合利好。此外,2015年以来,公司先后获得7项发明专利和8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并且启动了10余项沥青路面管理养护方向研究。这些技术将适应未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绿色化、高端化发展要求,是公司未来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发债申请获得核准,资本结构持续优化。2016年3月24日,公司公告19亿元公司债券发行申请获证监会核准。我们认为,本次债券发行不仅可以优化公司资本结构,降低短期偿债压力,而且获得较低成本的中长期资金,为公司后续业务发展提供充足保障。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预计公司2016~2018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近利润分别为4.58亿元、5.36亿元、5.81亿元,EPS 分别为0.66元、0.77元、0.84元,当前股价对应PE 分别为17倍、15倍、14倍。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风险,项目发展不及预期风险。
隧道股份:打造城市基础设施服务运营商,PPP潜力大
事件:
公司公告2015年年报和2016年一季报。
业绩增速略有下滑,整体符合预期。公司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268.03亿元,同比增长5.43%,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4.81亿元,同比增长6.24%,实现每股收益为0.47元。公司新签订单合同总额约344.35亿元,其中设计业务合同量约为19.35亿元,同比增长5.54%。公司2016年Q1实现营业收入5.23亿元,同比上升5.02%;实现归属上市股东净利润3.20亿元,同比增长8.52%。本季度中标投资项目总金额约为131.28亿元,上年同期无投资项目中标,预计今年会对公司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盈利能力保持稳定,期间费用提升较快,现金流同比下降。公司2015年综合毛利率为12.82%,同比上升0.25pct;净利率5.61%,同比上升0.04pct。期间费用率同比增加1.46pct至11.08%,主要是管理费用上升较快,同比增加1.68pct至7.39%。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14.88亿元,同比下降58.76%,主要系本年度系投标保证金、安全抵押费增加所致。
公司盈利逐季稳中有升。2015年分季度来看,公司Q1、Q2、Q3、Q4分别实现营业收入47.92亿元、102.83亿元、160.57亿元、268.0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86%、4.10%、0.20%和5.43%,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2.95亿、6.39亿、9.34亿、14.81亿,同比增长10.66%、2.23%、-0.14%,6.24%。整体来看,公司业绩处于稳定低速增长阶段。
地下管廊、海绵城市等方面优势明显,PPP潜力大。一系列支持PPP发展的政策颁布实施,我国在PPP融资规模上的潜力巨大。长期大量的基建需求、地方政府偿还债务的需要等都将是我国发展PPP模式的驱动力,这一市场将长期处于上行趋势。我们预计公司有望凭借在基建方面积累的优势,尤其在海绵城市、地下管廊等方面通过PPP等创新模式做大规模。
打造城市基础设施服务运营商,实现创新转型。公司是上海市国企改革重点企业,后续改革值得期待。公司继续围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综合服务商”的发展愿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经济区域建设的展开,基于打造大型城市群的基础设施建设体量也将大规模扩大,港口航运、高铁、高速公路、城际轨道交通等城市间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等新一轮基础设施的建设、运维需求都将大幅提升,公司有望受益实现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