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月21日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确定,在上海自贸区研究启动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试点,逐步提高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程度。
作为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的关键步骤,中国正努力推进将人民币纳入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
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10月20日表示,目前,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及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人民币加入SDR将有助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业内人士认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大,为中国资本项目下一步开放腾挪出更大的空间。包括个人投资者出海(QDII2)、深港通实施、债券市场继续对外开放,以及企业外债管理制度改革。
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QDII2)境外投资试点也是今年资本项目改革的重头戏。首批试点QDII2的城市共有六个,分别为上海、天津、重庆、武汉、深圳和温州。
QDII2的举措是以2007年出台的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计划(QDII)为基础,较之前的QDII有所升级(QDII只允许个人投资者在一定限额和一定范围内进行海外投资)。
市场预期,符合条件的个人投资者取消5万美元的年度购汇额度限制,可能不再设上限。媒体报道称,居住在试点城市年满18岁的境内个人,只要个人金融净资产最近三个月日均余额不低于100万元人民币,通过境外投资和风险能力测试、无重大不良记录且没有经司法裁决未偿还债务者,可以申请QDII2。
瑞士宝盛银行:亚洲高净值人士财富将大增
瑞士宝盛私人银行在10月28日发表的亚洲财富报告中预测,在2020年,亚洲财富将稳步增长,高资产净值人士持有的可投资资产将达至14.5万亿美元,意味着2010年起十年内增长160%。
报告指出,中国经济日趋成熟,仍然是亚洲最大的财富创造引擎,预测在2020年中国的高资产净值人士的财富将增长至82496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两倍。对高资产净值人士财富的预测,是基于2017年至2020年间中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约为10%的假设,以及在预测期内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预期。尽管人民币在2015年有所贬值,但长远仍显示出上升趋势。
此外,以十年的增长幅度计算,菲律宾和印度亦有望进入高资产净值人士财富增长最快的前三位。对于印度而言,其高资产净值人士财富预期将从2016年的14250亿美元,上升至2020年的23000亿美元。若以美元计算,估计印度的高资产净值人士财富在2014~2020年间增长94%。对于菲律宾而言,该国经济增长正趋于稳定并加快步伐,货币走强以及股市的出色表现,预测菲律宾的高资产净值人士财富将翻番。
央行:居民投资偏好股票稳居前三
“居民偏爱的前三位投资方式依次为:基金及理财产品、债券和股票,选择这三种投资方式的居民占比分别为32.6%、16.7%和14.5%。”央行发布的第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中公布了这组数据。
分析人士表示,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刺激楼市和车市的利好政策频频传出,而美国非农就业数据不佳导致美国加息或推迟,外围股市也连续大涨,这些都预示着A股市场在第四季度会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的日渐清晰,居民对房价也日趋理性。未来3个月内准备出手购买住房的居民占比为13.8%,较上季下降0.9个百分点。
第三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显示,贷款总体需求指数为56.7%,较上季下降3.7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制造业贷款需求指数和非制造业贷款需求指数分别为49.9%和54.9%,较上季分别下降3.2个和1.4个百分点。
“企业贷款需求的下降,说明当前的实体经济走势仍不容乐观。在股权融资暂停的背景下,促进产业升级,就需要刺激企业的贷款需求,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进一步降低间接融资的成本。”因此今年第四季度央行仍有必要通过降准降息等工具来为实体经济注入资金,以促进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逾7成高净值人群对中高端养老社区感兴趣
日前,泰康人寿携手胡润研究院联合发布国内首份针对高净值人群养老和医疗需求的专业报告——《2015中国高净值人群医养白皮书》(简称“白皮书”)。
据了解,该份报告来源于泰康人寿与胡润研究院对1119位中国大陆高净值人士的定量研究,以及对北上广深四地的40位高净值人士和专家予以一对一定性深入访谈。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愈发加重,中国养老市场的规模正在逐步扩大。经调查发现,逾7成高净值人群对入住中高端养老社区感兴趣,且入住的可能性达到45%。养老、医疗结合将成为高净值人群养老的趋势。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5月,中国千万元高净值人群达121万,亿元高净值人群7.8万,增速达历史之最。在日趋庞大的高净值人群基础上,高端寿险、健康险、医疗和养老行业将或迎来一段前所未有的高速扩张期。
值得注意的是,白皮书调查结果显示:逾90%的千万高净值人群已拥有商业寿险,这一人群年缴商业寿险保费规模达到400亿左右,且未来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商业世界的变局与常道
2015年10月28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15全球管理盛典——商业世界的变局与常道”在中欧上海校园隆重举行。论坛邀请到《连线》(Wired)杂志创始主编、《失控》作者凯文·凯利(Kevin Kelly),德国著名管理学思想家、《隐形冠军》作者赫尔曼·西蒙(HermannSimon),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教务长、市场营销学教授王高和蚂蚁金融服务集团首席战略官陈龙等国际一流管理学者出席,共同解析瞬息万变的商业趋势。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李铭俊院长表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转型期,以创新和互联网为驱动的新经济呼声渐高,大数据、互联网的应用实践已“无微不至”,以新技术、新科技为标志的产业革命正如火如荼,中国企业家和商业领袖应认知新情况,捕获新机遇,建立新的商业宏图。
赫尔曼·西蒙是享有盛誉的世界级管理大师,他发表了题为“隐形冠军:未来全球化世界的先锋”的演讲。他指出,被称作“隐形冠军”的企业要具备三个条件,全球排名前三或所在大洲排名第一、营收低于50亿美元及在公众中知名度不高。全球2700多家隐形冠军公司中,德国企业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在中国,68%的出口来自于雇员少于2000人的中小企业,他们的兴衰成败,决定了未来中国经济全球化的成功或失败,他们正是未来中国的“隐形冠军”。
王高教授认为,目前全球化研究主要是围绕西方企业展开的,对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未必适合。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若想取得成功,需借助原有的市场规模、市场增速、成本优势和人力资本,利用全球资源的品牌优势、技术水平和管理方法,达到多方合作共赢。
凯文·凯利发表了一场极富前瞻性的预言式演讲“必然”。以“分享”、“互动”、“流动”、“认知”四个关键词展开。以Uber、Facebook、阿里巴巴、Airbnb为代表的“分享”经济模式方兴未艾,未来的“分享”会做得更加彻底,“任何能够被分享的事物,一定会被分享”。
陈龙教授认为,移动互联改变了连接方式,使商业模式发生改变:大数据让营销更精准,增加了买家卖家之间的信任;云计算降低了商业成本、提高效率和安全度。技术在重构商业,企业的边界也被改写,所有的行业都在进行“互联网+”的过程。
央行霜降送年内第三次“双降”
“霜降”节气,央行再度祭出“双降”利器。央行宣布自10月24日起,降息0.25个百分点,并降准0.5个百分点。“双降”同时,央行还宣布放开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这也是自去年11月以来第6次降息、第5次降准,引发普遍关注。
如果说前几次央行降准降息,有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过高、市场流动性紧张等因素,那此次再“双降”,则出乎很多人意料。因为从目前货币供给总体情况看,市场并不缺乏流动性,商业银行资金面比较宽松。在此金融环境下,央行准息为何仍“跌跌不休”?
业内分析,之前降准降息释放的天量资金,很大一部分被股市、楼市及政府发行债券“吞噬”掉,这次“双降”,应着力于纾解实体经济融资困局。
这其中,既有稳定市场货币供给的考量,也有经济增长压力加大的外力催逼。央行此次降准降息作用明确:取消对利率浮动限制后,利率市场化改革将进入新阶段,离放开利率管制只有一步之遥。且本次全面降准0.5%,能释放6000亿元给商业银行;加上额外的小微、“三农”再降0.5%,约释放2000亿元,两项合计约释放7000亿到9000亿元资金。从理论说,对缓解中小微企业及“三农”融资困局有不小作用;降息也有利于引导整个社会融资成本下行。
中资银行境外业务利润增速超境内
从开普敦到西雅图,从仰光到墨西哥城,随着中资银行海外布局快马扬鞭,在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地方看见熟悉的中资银行的身影……各家大型银行在海外频频落子,境外业务的净利润增速甚至远超境内。
海外业务成中资银行利润新增长点。上市银行此前发布的中报业绩显示,银行利润微增已成普遍趋势,不少银行的净利接近“零”增长。而与境内业务利润增长放缓相反,境外业务的利润增速竟能保持两位数。也许这就是中资银行加快海外布局的现实动力。
上半年,四大银行中除了中国银行净利润微增1.69%,其余已降至1%以下。相比之下,他们的海外业务仍保持较高增速。
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建行海外和子公司利息收入135.08亿元,同比增加42%;农行境外地区利息净收入46.88亿元,同比增长86%,境外分行及控股机构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8.12亿元,同比增长22.8%;工行境外利息收入143.7亿元,同比增加17%,境外机构税前利润17.06亿元,同比增长13%;中行海外机构实现税前利润46.52亿美元,占集团税前利润22.91%。
中资银行海外布局应由“织网”转“深耕”。尽管中资银行海外扩张成绩斐然,但业内人士对其中不足仍心知肚明。专家普遍认为,中资银行应该充分根据自身实力和业务特点制定发展战略,实现由“织网”到“深耕”的转型,充分融入当地市场,实现收入来源的多元化。